「許桑,你還記得麼,我們聊過的那個想法。時空穿梭,兩個處於不同時空的人,在一個時空交匯點相逢的故事!我看了你的《秘密》之後,就一直在琢磨這個故事。然後你看」
對於許鑫來講很是冗長的資料,到了新海誠那裡,就像是一台裝了百度的計算機。
搜什麼有什麼。
很快,幾頁草稿紙,以及幾張男孩和女孩的肖像畫就全都鋪到了許鑫面前。
只不過全是日文,看的許鑫一臉懵。
而新海誠在反應過來後,也知道許鑫看不懂日文,於是說道:
「我現在其實已經開始做這個故事的預案。在我的設想里,男孩和女孩是互相交換了身體,來到了對方身上。用他們各自的身份體驗不同的生活然後,他們許下了無論對方在什麼地方,都要去見對方的約定!」
「呃」
在許鑫的思索中,新海誠眼眸滿是亮光:
「就像是葉不顧一切,只為了去找小雨一樣!甚至連「三葉」這個名字,我也是想到了葉之後,才定下的。」
「」
其實許鑫這些年,不是沒遇到過一些特別喜歡《秘密》這部電影的人。
無論是粉絲,亦或者是某個同行。
《秘密》是他的處女作。
在影視圈裡有個對導演的怎麼說呢,不算固有認知的固有認知。
那就是導演的處女作,往往決定了這位導演藝術生涯貫穿始終的氣質。
當然了,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新人導演本身沒什麼話語權,就算能執導一些作品,那也是被資方按著頭來搞。甚至很多時候,導演就是個擺設,整部作品都是根據資方的口味弄出來的。
這種導演的處女作並不符合這個固有認知。
它具體指的是那種在儘可能受到外力因素最小的影響,由導演最初的想法貫穿始終的作品。
說白了,這種作品裡所散發出來的氣質,就是那位導演的氣質。
無論對方後來經歷了怎樣的演變,不管是心態、金錢、地位亦或者是其他但電影作品裡所流露出來的那股氣質是不會消失的。
就像是嬰兒一樣。
那是它們睜開眼看到的世界,同樣也是他們對世界發出的第一聲啼哭。
而《秘密》對所有人而言,從一開始,就徹底決定了許鑫這位導演的氣質。
充滿「聲音」的鏡頭語言。
追求的是動態與靜態的美感。
以及那份天馬行空,模仿不來,追求不來的靈韻。
對相當一部分導演而言,第一部作品,能搭建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已經殊為不易了。
至於什麼鏡頭語言,或者是鏡頭美感之類的更是不用提。
或許他們腦子裡有畫面,可這些畫面呈現出來時,往往都會多一份匠氣。
但許鑫不同。
他的《秘密》之所以被無數人記憶猶新,除了那個相當相當紮實的故事之外,便是那種難以言喻的美感。
而這份美感,大多數人歸功於張一謀。
覺得許鑫如果沒有在《黃金甲》劇組裡,看到堪稱視覺藝術家的張導那種創造力,《秘密》這部電影未必會被他駕馭的如此輕鬆,就構建出了一種用影迷的話來講「如同大提琴一樣憂鬱而靜謐的氣質」。
這點,許鑫自然不會否認。
他永遠記得,在《黃金甲》剛拍的時候,他看著監視器里,那種用色彩搭配出來的「華美」,帶給了自己怎樣一種震撼。
所以,這麼多年,誰誇他,他都會欣然接受。
不是虛榮,而是一種理所應當。
為了《秘密》,他確實也窮極了自己在當時所有的靈感。
更何況,人都是有虛榮心的。
此時此刻,看著新海誠那閃閃發光的眼眸,許鑫唯一能回應的,便是點點頭,問道:
「所以,這是一個什麼故事?」
他也想看看。
自稱《秘密》狂粉的友人,在構思了多年後,心底到底埋藏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