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結束,各回各家。
許鑫沒坐基哥的保時捷,而是上了劉一菲的奔馳。
洛杉磯真的挺熱的,剛上車,那股悶烤的熱氣搭配車裡的香氛,熏的他直翻白眼。
趕緊落下了窗戶,順帶點了一顆煙。
劉一菲也不介意,發動了車子,直接把空調拉到最大後,對著保時捷滴滴了兩聲打完招呼,直接往外開。
接著就留意到了把座椅往後放的許鑫。
「累了?」
「累啊,熱的身子都乏了。」
許鑫把遮陽板放了下來擋住陽光,眯起了眼睛。
「你的事情怎麼說的?」
「談的還不錯。不過他們堅持要我出演那部合資片,說是什麼韓國市場為我打開之類的。」
「你要韓國市場幹嘛?」
「說的就是啊,而且你不說讓我試著自己掌握一下自主權麼,然後我現在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
「啥?」
「華夏給的片酬特別高」
「多少?」
「還沒說,但票房分成很高。淨收益的百分之10。」
「淨收益?」
「對。」
許鑫其實也不算特別意外。
這是淨收益,又不是總票房。
說白了,就按照一部電影一個億的票房,四千萬的收益,百分之十也就四百萬而已。
這兩年肥仙兒的事業線持續走高,無論是《完美》,還是《四大名捕》系列
雖然他也覺得《四大名捕》不好看,但架不住票房高啊。
三部曲的票房加一起可是不少錢呢。
從當年的《功夫之王》後,她再次證明了自己的票房號召力,以及國際上的知名度就這都不算《山楂樹》呢。
還是那句話。
國內有票房號召力的女星就這麼幾位。
一個蘿蔔一個坑。
想釣翹嘴,不打窩能行?
不過
「我還是那句話,演員應該唯劇本論。出色的故事,出色的角色,出色的導演嗨,這確實也太理想化了。」
許鑫這話都沒說完,自己就給否定了。
因為這東西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新生代演員為什麼和老輩兒演員有著如此濃烈的割裂感,原因也在這。
老一輩演員,演戲是工作,是任務,但不是市場需求。
而現在的新生代演員,演戲和娛樂劃等號。
市場有需求,商人追逐利潤,利潤從觀眾身上找。
怎麼把「商品」賣出去,才是第一要務。
說白了,一部作品找票房號召力強的演員,本身就像是一場推銷廣告。
廣告是廣告,至於療效咋樣只有產品真的上來了心裡才清楚。但廣告拍攝的費用肯定要提前支付。
這種邏輯關係,天然就和許鑫認知里那種傳統的演員之路是相悖的。
而聽到了他的話後,劉一菲說道:
「我明白你的意思。所以我打算到時候讓廠里出個製片人,你覺得怎麼樣?」
「幫你監督這部戲?」
「不,是以後我出演的每一部戲,都得找人來幫我監督質量。不然我也不放心啊,你說對不對?」
「那你還不如和靠譜的導演合作呢。」
「哥,來,你給我找找,這圈子裡有多少導演是知根知底的靠譜?」
許鑫頓時不吭聲了。
確實。
同樣一個故事,不同的導演詮釋出來,也是不同的。
有人拍的好,有人拍的爛。
除非是實力特別強的導演,否則一個故事拍成什麼樣,在導演拿出成片之前,其實沒人清楚。
「呼」
噴出了一口煙氣,他隨手把菸頭很沒素質的丟到了美國的大馬路上。
升起窗戶,涼意徐徐。
他點點頭:
「你看著辦吧。」
「嗯話說你那
1005.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