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節 盟國在歐洲的逆轉
對歐戰形式發展極為重要的那兩次大戰,就是東線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和西線的阿拉曼戰役。
范哈兒的出現,給了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雖然他也給了德國一些情報,但那大多是一些不可能改變全局的小幫助,而希特勒的特立獨行的行為性格,也決定了范哈兒的那些小打小鬧,不可能全面改變他的行為意志。所以這一次,發生在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的戰鬥,最終結果並沒有發生改變,德國最終潰敗,盟國在兩線贏得了勝利。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德國的武器裝備受到范哈兒的部分主意影響,有了一定的改變,導致他們的實際傷亡人數,比歷史上略低,但也僅僅是略低罷了,幾千上萬人的差別,對整個世界大戰的敵我力量對比來說,還是不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的。
英**隊在阿拉曼的勝利,表明他們已經達到很高的作戰水平。他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種必勝的信念。最後,同樣重要的是,他們擁有既充裕而又可靠的補給系統。他們的德國敵人正由於缺乏這個條件,戰鬥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早在阿拉曼時,美國工廠對英國人的額外援助已開始在起作用,人們只需要回顧一下「飛行堡壘」就會明白這一點。但是必須指出,英國人能把軍隊從敦刻爾克撤出來,是走了運,他們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因為從敦刻爾克撤出的人員已成為現在投入戰場的強大的新隊伍的骨幹。
當隆美爾一開始撤退時,他就清楚地意識到,這回不會再像1月份那樣能夠打回來了。物質上的劣勢太懸殊,而且十分明顯,補給情況不再有改善的可能。阿拉曼戰役後,不再有船隊抵達利比亞的海港,只是偶爾有一艘小船單獨航行,才能躲過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機警的眼目。空運來的補給物資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由於空運受天氣的影響也是不可靠的。在數量方面,空運永遠抵不上海運數量多。
但中間也還是有一點變化,由於中德斷交之前,范哈兒就已經組建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當時范哈兒和德國合作關係正非常密切,為了得到德國的部分先進戰鬥機技術,他也同意以部分大型運輸機製造技術來交換,所以現在德國的大型運輸機,比歷史上還要先進不少,隨後產生的影響,就是德國對北非的空運支援,也比歷史上要強不少。
這樣一來,英國人雖然也繼續占據了主動和優勢,但德國的劣勢,卻也並不像歷史上那麼明顯。
直到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的同盟**隊在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陸的消息,才進一步證明了德國處境的徹底惡化。
這是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完全沒有料到的,現在甚至連小孩子都能看清隆美爾的軍隊受到兩面夾攻。
這正是隆美爾長期來擔心會發生的局面,不過他預料的是英國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大規模登陸。實際發生的事情更糟:美利堅合眾國的軍隊現在積極並直接地參加了對德作戰,儘管希特勒、戈培爾和戈林吹牛說過,美國是決不可能參戰的。只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生死之戰才真正開始了。
在北非的法國人經過短暫和斷斷續續的抵抗後加入了同盟國的事業,對此人們並不感到驚奇,因為德國在過去幾年對法國奉行眼光短淺、冷酷無情的政策,為這一情況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隨後,事情完全像悲觀主義者所擔心和預言的那樣發生了,在北非發生的情況驅使希特勒派兵進入法國本土迄未被占領的地區。
於是,整個法國現在都在德國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了。
歐洲的法軍殘餘部分被解除了武裝,而法國殖民軍則加入了在北非的盟軍行列,土倫的法國艦隊自沉了船隻才沒有落入德國人之手。
奇怪的是盟軍沒有同時奪取突尼西亞,這就使德國南線總司令凱塞林陸軍元帥(他的司令部設在義大利)能夠派遣馬上可以調遣的部隊渡海去突尼西亞。這支部隊力量雖弱,但還有力量占領該市並建立橋頭堡。比塞大海軍要塞基地的法國守軍被勸說放下武器,後來又有一些德國部隊被運過去,這樣總兵力達到相當於四個師,這支部隊成為第五裝甲集團軍。
由於出現了新形勢,可獲得的補給品眼下全都運往突尼西亞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