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節 撇開蘇聯
當時羅斯福的態度是為了贏得對日德戰爭,必須藉助蘇聯的力量,所以他用盡各種手段,努力使蘇聯在戰後也能協助美國的世界政策。因此,羅斯福對史達林所提出的要求,幾乎都全部無代價地予以允諾,以期獲得史達林的好感,使他不但在戰時可以合作,即在戰後也能配合美國的世界政策。
唯獨在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問題上,羅斯福卻堅決不容妥協,僅僅表示,會在確保對華軍事援助的基礎上,繼續增加對蘇聯的軍事援助。
這是一個很清楚的事實,如今蘇聯對付歐洲方向的德國,就已經需要美國的大力物資支援了,對於日本的進攻,絕對不可能在對德戰爭結束之前展開。而現在羅斯福之所以和歷史上一樣的再次提出讓蘇聯參加對德作戰,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注意到中日在徐州戰場的新一輪交戰陷入僵持,如果這時候蘇聯在北方傾力一擊,就算不能直接破壞日軍的東北大基地,也能給中國的徐州戰場創造機會。
他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現在這個時空的中國戰場。
史達林想讓羅斯福甩開中國和蘇聯單幹,在羅斯福看來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最後經過一番激烈的商討,敲定協議,最終,關於亞洲的對日作戰問題上,蘇聯還是被顧慮重重的美國排除在外了。
這是一個截然不同於原本歷史上的改變,如果蘇聯這次未能獲得再次介入亞洲的機會,那對於今後幾十年的亞洲格局來說,絕對有非常至關重要的影響。
羅斯福的上述措施正中史達林的下懷,可以確保兩個方向戰線的物資供應,卻只要主攻德國一個方向,更符合了他蘇聯利益第一的目的。雖然不能藉此機會拿美國人的錢打入亞洲分配,錯過了一個好機會,但史達林相信,這樣的機會今後肯定還有,只要中國國內的兩黨鬥爭還在,蘇聯就絕對可以再次找到機會介入亞洲的權力分配。
對於羅斯福所提出的《大西洋憲章》,史達林也表示同意,對於戰爭的一般目的,即擁護民主主義等事,當然也表示贊成。為達到這一目的,在戰時或戰後的國際協助等諸問題,都沒有表示反對。同時,史達林對過去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並未多提。史達林還進一步透露在德國崩潰後三個月內,蘇聯肯定也可以參加對日戰爭,這一點使以為遊說不成的羅斯福同樣喜悅。
羅斯福甚至相信用基督教的民主主義的方式與史達林直接會談,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他更公開地說:
「蘇聯的要求,僅是為了確保安全,其目的仍是為了和平。為了這個目的,蘇聯需要與西方國家合作。」
羅斯福當然不可能是一位幼稚的人,相反,他絕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他知道什麼時候適合說什麼話,怎麼樣說才對美國利益最好。於是,羅斯福「誤」認為蘇聯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在德黑蘭會議之後所發表的聲明中,也使用了這種名詞。
其實毫無疑問,美、蘇的世界政策在根本觀點上是不同的,無論所謂「和平」還是「民主主義」,雙方的解釋均有天壤之別。但是由於羅斯福等美國領導者竟無條件地表示了這種態度,致使政府各部門及民間機構,甚而派駐中國或南美的美國人,也都信以為真而採取了這種態度,或者說,至少表面上採取了這種態度。
德黑蘭會議時,蘇聯的領袖們對於未來戰爭的發展似乎已經獲得了結論,癥結已經不是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而是如何使德國屈服有關戰爭最後階段的問題,也就是結束戰爭的問題。
蘇聯所追求的並不是什麼理想,而是具體的利益。它所想的是如何將**勢力在各地區擴張,也就是在東歐、巴爾幹及中央亞細亞與遠東所面臨的勢力範圍問題。
一九四二年五月,莫洛托夫訪問倫敦時,希望英國同意蘇聯在東歐及巴爾幹的勢力範圍,但艾登外相考慮到美國方面的意圖,並未承諾,反而建議締結英、蘇同盟條約。蘇聯的目的,永遠是獵獲具體的權益,所以史達林表面上贊成羅斯福所懷抱的世界政策,實際上他是想努力利用這個而達到自己的目標。愛好和平的兩大國領袖思想、外表是一致,而實際卻是根本水火不相容的。
這一個時空在德黑蘭會議中,關於對德作戰有關的軍事及政治方面最重要問題,曾
第三百六十一節 撇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