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節 見元首了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 「共產國際」兵工廠的 「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 「卡秋莎」。
嚴格地說, 「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發射裝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國於1941年正式裝備部隊的158.5毫米6管牽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管牽引式火箭炮。
德國人研究火箭炮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1909年,德國的克虜伯公司就購買了瑞典人溫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炮的專利,並獨立進行了改進和試生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火箭炮曾在戰場上試用。但是,還沒等大量生產,大戰就結束了。與此同時,蘇聯在火箭武器的研製上,一直予以極大的關注。蘇聯人的動向對德國人研製火箭炮具有很大促進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克虜伯公司又重新開始了火箭炮的研製工作。研製工作從火箭彈的火藥開始。開始時用的是黑色火藥,而且是手工操作,工藝性很差,再加上黑色火藥容易衝擊著火,使研製工作進行得十分緩慢。到了1935年,一種新型的、耐衝擊的火箭推進劑研製成功,這種火箭極便於大規模組織生產,從而使德國的火箭炮研製工作大大加快。
德國人重視多管火箭炮的研製工作,首先是因為它的火力密度大,結構簡單,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向敵方陣地傾瀉大量鋼雨,面殺傷威力極大,而且在射擊後可以用牽引方式迅速轉移陣地,是一種物美價廉的炮兵武器。火箭炮的最大缺點是彈道不穩定,射彈散布大,火箭彈的外彈道軌跡容易暴露自身。為此,德軍規定火箭炮射擊後應迅速轉移射擊陣地,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在二戰中,德國人發展了150毫米、210毫米、300毫米、280/320毫米等多種口徑的火箭炮,有固定式、牽引式和自行式多種形式。
這次「一號特工」展示給范哈兒看的,正是克虜伯公司正在研製的41型火箭炮。
「能搞到更詳細的數據麼?」
范哈兒立刻追問。
「范督,搞到更多一些的結構數據應該沒問題,只是克虜伯自從研製出了新的推進劑後,也還在對老式的火箭炮結構進行改進研製。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時候,才能的到最終的定型數據。這新型火箭炮的保密重點,現在落在了推進劑上面,這方面我就無能為力了。」
「呵呵呵……」范哈兒滿意的笑了起來,「只要結構圖紙就行,至於推進劑方面,我們完全可以自己解決。」
推進劑的事情,確實是范哈兒最不擔心的。
因為四川本來就有現在全世界開發量最大的天然氣田,雖然這些出產的天然氣,不能直接用來作為火箭推進劑,但是毫無疑問,根據這些天然氣,分析提煉出適合作為推進劑的燃料,還是相對比較容易,至少比利用間諜慢慢獲取,要簡單不少。
「是!范督,那我會儘快把結構數據拿來。」一號特工信心十足的保證。
這個時代的火箭炮,結構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號特工相信,就算沒有具體的官方數據,只要自己這樣的特工,利用望遠鏡遠遠的觀測一番,就能得到大致相符的數據。而德國人現在對火箭炮的保密,也是把重點放在推進劑和點火方式等幾方面,對於火箭炮具體的機構,卻是並不怎麼嚴加防範。
范哈兒也是很中意的點頭,他相信,在他本人離開德國之前,肯定能得到具體的數據了。
其實他這次出
第一百六十三節 見元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