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整個八月,整個東線里里外外打成一團,波蘭境內,德軍完成了對攻入華沙城的俄軍的反包圍,包圍圈內三個集團軍的俄軍正奮力抵抗德軍的攻擊,試圖為俄軍撤退贏得時間。
華沙之外,波德聯軍開始投入反攻,但a集團軍群的裝甲力量和摩托化步兵師差不多都被林有德抽調給了b集團軍群,只給a集團軍群留下少量用作被突破之後的反衝擊力量,所以a集團軍群只能依靠傳統步兵師奮力向前。而波軍的摩托化水平比德軍更爛,德軍傳統步兵師其實還是有後勤用的卡車和其他車輛的,波軍的步兵師就真的只有馬拉車,全員都是徒步作戰。
但是波軍的輕武器其實不比德軍差,林有德授權給波蘭生產突擊步槍和輕機槍,波蘭自己工業造不了多少汽車之類的大件,但量產下突擊步槍和機槍什麼的還是夠用——當然他們沒有足夠的衝壓機,無法像德國這樣批量生產衝壓件,但讓工人手工生產還是可以的嘛。
而且林有德批准向波蘭援助的衝壓機六月就位,正在調試,調試完成後有望將波蘭的突擊步槍產量提升到一千五百支每天,雖然遠不及德國的六千支每天,但好歹能讓波軍告別老舊的栓動步槍了。
除了幫助波軍更新裝備,林有德還半強迫的讓波蘭進行了整體改革,雖然波蘭國王被留下來了,但貴族們全部被掃蕩一空,信仰泛人類主義的波蘭民主黨上台,開始對波蘭尚未淪陷的國土進行經濟改革。
本來林有德的打算是通過經濟改革獲得人民支持,進而獲得意志堅定的兵員,但後來他發現波蘭人對俄國統治時期都沒什麼好印象,這會兒又被俄國侵略,都卯足了勁想要把俄國人打回去,蔓延的民族主義情緒讓波蘭人參軍十分的踴躍。
所以波軍的兵力漸漸恢復到戰前水準,同時裝備也得到了提升,雖然訓練度下降了,但本來德軍需要的就是填充戰場的次要部隊(俗稱炮灰),所以問題並不大。
波德聯軍在波蘭的攻勢雖然聲勢浩大,但推進速度遠比b集團軍群的機械化部隊慢,也沒有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但他們確實在一點一點的收復失地。
而在盧布林方向,德軍本來用來做樣子的突擊集群已經行動起來,向比亞韋斯托克前進。但俄軍在比亞韋斯托克到盧布林之間的陣地上設置了縱深達到五六十公里的防禦線,而且這一地區的俄軍得到了充沛的炮火支持,所以盧布林集群的突進速度也並不快,這使得俄軍部隊得以冒著轟炸從比亞韋斯托克撤退。
在烏克蘭境內,德軍後方部隊正在組織「剿匪」作戰,被擊潰的俄軍仍然分散在烏克蘭的林區中,時不時襲擊德軍後勤隊,德軍後方巡視旅正到處驅趕這些流寇。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邊界上,俄軍一直在發動試探性的攻擊,試圖找到德軍的防禦弱點,德軍部隊也不斷還以顏色,雙方每天都有小規模的戰鬥發生,一天少則數百傷亡,多則幾千。
烏克蘭東北部,俄軍布良斯克方面軍似乎正在集結部隊,德軍也無意在這裡進攻,所以反而是整個戰線上最平靜的地區,雙方只有偵察隊在不斷的「切磋技藝」。
然後烏克蘭的東部頓巴斯地區,以及南部的克里木半島上,雙方的主力軍團打得熱火朝天。德軍第十集團軍橫掃克里木半島的平原之後,部隊進抵克里木東部的刻赤半島,俄軍依託刻赤半島的地形組織防禦,暫時擋住了經過連續作戰需要整補的第十集團軍。
而克里木西部的俄軍重要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則有七個俄軍師防守,第十集團軍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部隊只有四個師,兵力上沒有優勢,所以原地等待集團軍後續部隊抵達。
和克里木一水之隔的東烏克蘭,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正在席捲亞速海北岸,頓涅茨克城在隆美爾的奇襲第二天即告破,守城部隊不得不退出城市,向羅斯托夫方向撤退,其他俄軍部隊則因為指揮系統的紊亂,陷入各自為戰的混亂中,無法有效的狙擊德軍部隊的攻擊。
不過這些部隊畢竟是哥薩克老兵,作戰非常頑強,給德軍造成了相當巨大的麻煩,以至於曼施坦因沒能完成他對林有德夸下的海口:三天內完全擊潰頓河方面軍。
1940年8月20日,葉廖緬科被免職——儘管他在德軍中央開花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