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天的,走了一路,又在院子裡待了半天,無論是關帝廟村的來人,還是小官村關家支脈族人,此時都餓壞了!
關曉軍還好,一直有糖塊瓜子墊吧著,其餘的人可就有點撐不住了。
他們到小官村的時候,差不多是一點鐘左右,等飯菜上桌,就已經是兩點鐘左右了,日頭偏西,飯菜才上來。
四涼四熱外加兩個湯,總共十個菜,有個說法,叫做十全十美,其實就是為了個口彩。
這個時候盤子很小,有的簡直就是個小碟子,一色的青花樣式,釉彩極為粗糙,跟後世的茶器相比,在精緻上差了很多。
關曉軍對古玩瓷器等東西有所涉獵,他一開始不懂專家為什麼會說「瓷器也有精氣神,王朝興衰對瓷器也有影響」,因為在他的觀念里,燒瓷是一項技術,跟國力強盛與否無關。
後來才明白過來,當一個王朝連處於衰敗時期時,技師們根本就沒有精神,也沒有閒工夫燒制好的瓷器,就連民窯的瓷器也都是湊合著做,工匠精神已經消失殆盡。因此瓷器的好壞確實能與王朝興衰向呼應。
就像現在,關曉軍身邊的桌椅板凳,雖然都是實木家具,但做工粗糙,都是直來直去的線條,連一點雕花裝飾的花紋都沒有,實用性強,藝術性幾乎沒有。
菜盤子也是,胎質粗糙,偶有氣泡黑點,一看就是瓷土都沒篩乾淨,燒制也沒用心。
碗也是粗瓷大碗,沒那麼多花俏,就透著那麼一股子厚實勁,後世的描金細瓷碗根本就見不到。
一個王朝的興衰貧富,從鄉下民戶所用的器物中,就可以直觀的反映出來。
不過現場中人,也就只有關曉軍還有閒心想這些有的沒的,其餘的人早就推杯換盞伏案大嚼,風度蕩然無存。
這時候的酒水也沒有什麼好酒,但喝酒卻很有講究。
喝酒用的都是很小的酒盅,而且每個桌子上都配著一把酒壺,酒壺裡是剛剛燙好的白酒,在這寒冷的冬季里,壺嘴還在冒著白色霧氣。
冬天喝酒須溫燙,是這個年代的特色,等再過上幾十年,這溫酒的行為已經越來越少,別說城市裡見不著,就是農村里也很少能見到喝溫酒的人了。
關曉軍估摸著再過上幾十年,孩子們在讀三國的時候,對於「關公溫酒斬華雄」的場景,未必就能很容易的理解了。
隨著時間長河無情的流逝以及華夏傳統文化的不斷消亡,一些時代中特有東西已經不復存在,後人想要理解古人的一些行為舉動,只能從典籍中尋找了。
桌子上的飯菜,因為盤子小,所以顯得很多,一盤盤的熱菜涼菜堆在盤子上都冒尖了,一堆堆跟小山似的,看著特有喜感。
涼菜清爽,熱菜鮮香,粗瓷大碗裡的大塊肥肉,八角大料放的足,吃著噴香無比,很多人吃飯的時候,眼睛都沒離開過肉碗。
一頓狼吞虎咽,好似風捲殘雲,做飯用了兩個小時還多,吃飯卻只用了十多分鐘,估計十分鐘都不到,速度快的令人咂舌。
然後開始上饅頭,就著殘羹冷炙,半斤重的大饅頭一人能吃兩三個,就這還吃不飽,大簸籮里的堆積如山的白面饅頭眼看著一排排減少。
這個年代的人,因為肚裡缺少油水,飯量都普遍大的驚人,有些數據,後世之輩聽了簡直都難以置信。
關雲山有一次給關曉軍說過一件事,他在上高中的時候,在學校的籃球隊裡訓練,晚上到食堂吃飯的時候,食堂給留了一大鍋稀飯,關雲山自己當時吃了九碗飯方才吃飽,他的同學中還有吃十一碗的猛人,那簡直是嚇人。
要知道學校的碗可是大瓷碗,一碗怎麼也得半斤多。
關曉軍自己也經歷過能吃的年齡,他在高中的時候,從家裡帶到學校里一瓶自製的辣椒醬,然後一位同學就著辣椒醬一口氣吃了十一個饅頭,把關曉軍嚇得不行,一下午不敢讓他喝水,生怕他漲死。
那都是九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了,就那時候,半大孩子就這麼能吃,七八十年代的人比九十年代的人更能吃!
即便是知道這個年代的人能吃,可是眼看著旁邊的關雲中等人,饅頭一個接一個的往喉嚨里續,桌子上的菜片刻間一掃而空,關曉軍還是驚訝無比,這尼瑪也太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