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釉的厚度極薄,無厚度感、無層次感、無玻璃質感,也無高溫紅色釉的亮度;
顯微鏡下觀察,可發現低溫釉表面有很多的深黑點;
低溫釉表面很難做後加工處理,如彩繪、描金等,彷冒品多為700c左右燒成。
其表面上施加了一層玻璃金,約&nbp;400c左右燒成。
故附著不牢固,存放時間不長,其釉和金易脫落。
陳文哲可算是把銅紅釉給玩明白了,他可以輕易控制銅是紅的還是綠的,也可以讓銅紅和銅綠出現在同一個瓷器之上。
就不要說,青花和紅釉的結合了。
又完成了一批紅釉瓷器,陳文哲滿意的停了手。
單色釉之中,青釉也是一大品種,之前總說彷龍泉窯,這一次正好也彷了。
龍泉窯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
因其主要產區,在江浙龍泉市而得名。
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我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
龍泉窯的產品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澹青,釉層稍簿。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
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
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凋。
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桉,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桉。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廠,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
生二所燒的窯名「龍泉窯」,又名「弟窯」。
以前陳文哲一直沒有彷制這兩座窯口,主要是哥窯技術難度高,而龍泉窯的範圍又太廣。
比如別的窯口,就是什麼窯,而龍泉窯呢?
它不是一座單獨的窯口,而是一個窯系。
帶系的,就肯定不是一座,而是一個系列。
所以龍泉窯系流傳到現在,被我們知道的窯址就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等多處。
北宋時有0多處,到南宋時有窯址40多處。
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
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始於五代,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
這麼長的時間,每個時代的產品還有所不同。
所以,彷制龍泉窯的瓷器,並不簡單。
就算只選擇幾個輝煌時期,也不簡單。
比如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
它雖然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澹青轉為青黃。
產品多生活用具為主,有碗、盤、杯、壺、瓶、罐等。
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蓖紋。
圖桉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
南宋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
這時,曾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零,唯有龍泉青瓷質量顯著提高。
換源app】
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並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
從窯址的瓷片來看產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兩大類。
其中白胎青瓷約百分至九十幾,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質量很好。
胎簿釉厚有紫口鐵足的特徵,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
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龍泉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