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穿越者,皇帝指劃江山,大展宏圖,使大明帝國,他更願意稱為華夏,蒸蒸日上,屹立於世界之巔。
是的,在軍隊的裝備和人數上,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與之抗衡。儘管世界很大,皇帝也沒有打遍全球的想法。
只要保持這個勢頭,只要皇帝還能在位二三十年,也不要他殫精竭慮,也不用點燈熬油,大明成為日不落帝國不是難事。
皇帝也知道這點,正在悄然放權,交給內閣和百官處理,他只需要指點下大明的戰略走向,固化下國策,糾正下政務處理的問題,大明的強盛也是指日可待。
人治不如法治,有個好的制度,比人死政息要強得太多。
或許習慣了皇帝的強勢領導,袁可立等老臣致仕後,新內閣對於皇帝的逐漸放權還有些不太適應,覺得這是皇帝怠政的表現。
是啊,強敵已滅,擴張已起,大災害也沒有動搖國之根基、社會的穩定,皇帝是不是覺得可以享受,可以偷懶了。
內閣的感覺也有些道理,皇帝批紅的字是越來越少,多數都是一個「准」字。就是這麼精煉簡單,多寫一個字都嫌累似的。
而且,皇帝開始不務正業了。竟然在皇宮建起了個作坊,好象又揀起了拿手的木匠手藝。
現在,皇帝已經快處理完政務了。除了兩份的硃批比較認真外,其它的都是「准」。
伸了個懶腰,皇帝感到很欣慰。內閣和官員們越來越讓他省心了,或者說,他們對於自己制定的國策已經完全認同,並且領會得很深。
各司其職,本來就是正常的。皇帝累得要死要活,那還要臣子做什麼?
掌握大方向,做好帝國的掌舵人,這才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之前的強勢,不過是興利除弊的需要,打造帝國新戰略,塑造臣民新思想的需要。
「皇爺,還要去東院嘛?」王體乾諂笑著躬身請示,「兩位公主殿下快放學了。」
皇帝無奈地點了點頭,說道:「那就等等吧!」
已經答應兩個寶貝女兒,要讓她們見識見識老爹的一流手藝。當然,木工只是一方面。皇帝正在研究織造機械,準備在棉紡、毛紡業上再來個***。
科學院的經費開始有了專利收入,皇帝也是想為其增加一些。至於蒸汽機,他就是放手,讓科學院自己研究改進。
相對於開疆拓土,要保持大明強盛不衰的就是科技,再深延一些,就是文化知識體系。
經過這幾年的強行推進,國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儘管為了鼓勵百姓,而國家少收了很多賦稅,但皇帝認為是值得的。
知識文化水平提高了,眼界也就開闊了;思想改變了,皇帝所實施的政策,所採取的國策,也就順理成章,不以為怪了。
這是皇帝想到的,能讓大明繼續沿著自己指導的路前進發展的辦法之一。他認為,這可能會非常有效。
畢竟,之前的改革有拔苗助長的嫌疑,是憑著皇帝的權威,以及國勢的昌盛,而推行實施的。
但經過大災害的洗禮,知識文化的普及,認可並支持他的人會越來越多。
比如說當官為吏,必讀的就有《地理》、《世界歷史》、《自然常識》。這是皇帝欽定的,要考試的,成績列入官評。
官吏們至少要知道大明之外有很多國家,特別是遠在千里的西夷,正四處占地搶掠。
什麼非洲、美洲,土著孱弱,遍地黃金,西夷國家雖小,卻因此而強,特別是在海上,已經跑到亞洲興風作浪。
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明白,大明看似風平浪靜,外部的威脅已經存在,只不過還不能撼動大明這棵大樹而已。
但在呂宋,西夷已經屠殺了上萬華人,這難道不是警鐘。不思進取,自覺是太平盛世,那就是坐井觀天。
何況,海外之地廣闊而強者可據,大明開疆拓土,是為子孫後代爭奪生存空間,而不是窮兵黜武。
而實際上的效果也是顯著的,湄公省、呂宋等地的反哺,對於渡過大災害至關重要。
思想認識上去了,國策就會持之長久。這也是皇帝對內閣和官員感到欣慰滿意的地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