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看我寫的故事。一窩蟻 m.yiwoyi.com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觀中,7是一個有魔力的數字,所以我選擇在這裡結束這個故事,一個騎士小說敘事的故事應當在勝利時戛然而止,也許大家會覺得突兀,甚至有些爛尾,但對我而言,納爾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這是一個挑戰命運,被命運安排,又挑戰命運的故事,我的每一段劇情展開都是按照那些預言寫的,但他們在我的筆下,卻總是會像一位真正的反抗者一樣,對命運說不,現在,作為命運的作者已經結束了他的記錄,他們的命運就交給自己了。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我曾經追的幾本《哈利·波特》同人作品斷更了,氣惱之下,自己開了一本書。
故事的誕生,源於一部某個無聊的下午我在出租車上看完的電影,它耗盡了我最後百分之九的電,讓我在上海的摩天大樓中,體驗了一把作為原始人無法交流、無法消費、無法行走甚至無法呼吸的感覺,那時候我想,在魔法的世界中,麻瓜的體驗也許是一樣的吧。
那部電影叫做《李米的猜想》,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周迅叼著煙的模樣哪怕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它講述了一個離奇又合理的故事,因為一個詩人在昆明官南立交橋上跳橋自殺,改變了劇中每個人的命運。
他的死亡是突兀的、獨立的,卻因此讓這個按部就班的故事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生發,於是,一個莫名死在襲擊中的詩人形象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了,他沒有寫過一首詩,卻想成為一個詩人,他的心裡裝著從老家特里爾帶來的偉大思想,卻無力將它付諸現實。
和大多數人何其相似?
以詩人之死為樞紐,故事就這樣展開了,延伸出他家庭在兩次大戰中的過往,以及魔法帶來的世界的改變。
我想寫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一個人改變人,又被人改變的故事,唯我論是認識的困境,就像是在最後一章中,「自我」的確定需要「他者」的驗證,在我們的思想中,世界變得多姿多彩,在他者的認識里,我們也變得豐滿立體。
我想寫一個不那麼殺伐果斷的穿越者,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遊蕩者,在一段段旅途中融入世界的故事。
為此,我為他開了一個可大可小的掛,一個死亡的外掛,我以為這是無敵流,但好像不太算。
和大家交流的時候,我發現作為作者,我的想法似乎和讀者的想法存在偏差,從角色上說,我個人偏好的角色大多是不討喜的,比如喬昆達·塞克斯,比如克里斯蒂安·朱維爾,比如卑鄙的海爾波,都是我個人很喜歡的角色,其實我更堅信讀者的厭惡是因為我塑造得成功,當然,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自我安慰。
相比法力高強的人物,我更喜歡那些平凡的人,比如約納斯·尼克勞斯,每一個叫傑克的人。(當然,主要是因為我懶得取名字,外國人重名還挺常見的,不是嗎?)
故事的最後,我並沒有交代這本書真正的主線——約納斯的軟氈帽傳承下來的堅持——的結局,作為一個生活在麻瓜世界中的麻瓜,我其實沒法定論魔法究竟能帶來什麼,我只是希望這種高於一切的生產力可以給世界帶來美好的改變。
比如,在一間紅十字是魔杖與手術刀相交的醫院裡,一個危重的病人重獲了新生。
(有人問我鄧布利多的結局,他肯定是出來了,因為格林德沃說了嘛,他的消失和納爾遜的消失有主次的關係。)
這本書里有很多我沒有交代的人,其實我已經給他們安排好了結局,但故事終究太令人不忍,比如貝拉姨媽,比如路德維格的遺孀,比如因為偏愛亂入的地下城角色羅莉安,比如克雷登斯與納吉尼,不妨讓他們在我不能掌控的、之後的故事裡像納爾遜那樣,沖命運發起挑戰。
其實這本書經歷了很多版本。
在第一版的大綱中,湯姆這個納爾遜的兒時摯友成為了伏地魔,而受到重創的納爾遜在蟄伏多年後親手殺死了他,我甚至還寫了一段劇本題材的、王子復仇記般的對白,可它終究有些俗套了。
於是就有了第二版的故事,以納爾遜尋找回家的辦法為契機,格林德沃掌握了時間的魔力,成為了統治每一片土地、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