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趙主父向鶡冠子請教了諸多治國之策,鶡冠子皆逐一給予意見,而蒙仲亦在旁認真傾聽。
迄今為止,蒙仲已經了解了不少治國方面的思想主張,比如道家的「無為」思想,楊朱派的「貴我」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今日鶡冠子所講述的「法制度而治」思想,在他看來,這些思想主張中就數鶡冠子的「法制度而治」的思想最契合實際,也最完善。
相比之下,楊朱派的「貴我」會讓人變得更加「自利」——哪怕此學派其實也提倡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而孟子的「仁政」思想,雖然好歸好,但仍然沒有具體如何施行的章程,單憑「井田制」這種過時的國家體制,是不足以支撐起「仁政」的——被宋國覆亡的滕國,就是最佳的例子。
唯獨鶡冠子的「法制度而治」思想。
只不過,鶡冠子的這個思想主張,真的是與法家思想非常相似,不同點僅在於,鶡冠子的思想主張,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無為而治」,不像法家的最終目的是「變法圖強」——兩者的最終側重點不同。
當晚在鶡冠子結束他思想主張的講述時,夜色已深,於是在此之後蒙仲只是簡單向趙主父稟報了「已從陽文君趙豹率下挑選了五百名士卒」這件事,而趙主父,也因為與鶡冠子、蒙仲、龐煖幾人邊喝酒邊探討治國之策而喝地大醉,沒有細問此事。
晚上回到住處後,蒙仲就著燈火,將鶡冠子的思想主張記載在竹簡上,向以往那樣一式三份,準備托人送到莊子、孟子、惠盎三人手中,聽聽這三位對此的評價。
其實主要還是聽聽孟子與惠盎對此的評價,至於他的老師莊子,後者更注重的是對「人」的德育之事,即如何提高世人的道德水準,對於國家政治這方面的事,莊子是從來不感興趣的。
而蒙仲在明知此事的情況下仍然給莊子寫信,也只是為了告訴老師他在趙國的所見所聞,僅此而已。
次日,蒙仲早早起來向趙主父辭別,準備前往陽文君趙豹的軍營,訓練那五百名士卒。
而這會兒,趙主父想來也已收到了相關稟報,知曉了蒙仲昨日降服那五百名士卒的過程,並就此事給予了蒙仲很高的評價。
他笑著對蒙仲說道:「我原以為那五千枚布幣是為了收買那五百名士卒,卻不曾想,你竟收買到了兵心。」
不得不說,那日趙主父對於「能用金錢收買的士卒是否值得信賴」一事仍抱持懷疑,卻沒想到,蒙仲的手段比他預料的更高明,直接「買」到了那五百名士卒的心,還順便為信衛軍上下豎立了最初的信任。
這使愈發器重蒙仲。
在向趙主父告辭後,蒙仲帶著蒙虎、蒙遂等人回到了陽文君趙豹的軍營,與留宿在那座軍營的樂毅等人匯合,共同探討接下來的事物。
士卒的問題解決了,駐軍兵營的問題也解決了,那麼接下來就是商量對那五百名士卒的兵種調整,以及相應的練兵方法。
所謂兵種調整,顧名思義,即調整軍中各兵種的比例,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因素。
比如蒙虎,他就主張戰車隊,即將五百名士卒全部打造成戰車隊,以三名甲士同乘一架戰車來算,約需要一百六十餘架戰車。
必須得承認,假如按照蒙虎所建議的方式打造成「戰車隊」,這五百名甲士將非常具有攻擊力,哪怕在正面戰場上擊潰十倍的一般步卒或許也不在話下。
但弱點也很明顯:缺乏遠距離打擊能力,可能敵軍的一波箭雨,就能讓其損失過重。
繼蒙虎之後,蒙遂建議改造成騎兵。
在此時的中原境內,騎兵仍然是趙國獨有的兵種,與戰車相比,具有速度更快、機動力更高的優點,尤其是在經過「騎射」訓練後的騎兵,其實也覆蓋了「弓騎」的能力。
但同樣的,騎兵的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騎兵造價太高。
在正常編制下,一名騎兵需配兩匹戰馬,交換騎乘,以便始終有一匹戰馬保持充沛的體力,而戰馬屬於非常珍貴的戰爭物資,需要經過多年的飼養、挑選以及一系列相關的馴養,並不是說隨便什麼野馬套上韁繩就能當成戰馬用——那種未經人工馴服的馬,在戰場上必定會
第98章:新軍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