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剛回到趙王宮龍台的趙王丹,也在與自己的幾名親信商議長安君定封一事。m.手機最省流量,無廣告的站點。
隨著長安君短短一年裡,連續立下的三大功勞:赴齊為質、與齊結盟伐燕、入燕和談,再加上他首倡的雙轅車也取得了極好效果,為趙國的軍糧運輸省下了不少損耗,也提高了效率。積累了這麼多大小功勞,長安君的實封,便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再也拖不下去了。
讓趙王不滿的是,已經將政事陸續交付予他的趙太后這時候又站了出來,竟答應長安君,說他可以在全國範圍內,自行挑選一處心儀的封地……
趙王很不情願,但已經被提拔為下卿,被趙王親切地稱呼為「虞卿」的虞信卻勸他,不如答應這個要求。
虞卿有他的理由:「自從齊襄王死後,太后便改了態度,執意為長安君請封。在臣看來,這是害怕自己不久於世,於是想為長安君謀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大王若不答應,恐怕太后憂心,反倒不美。不如應允下來,長安君之功,最多能得一個小縣,人口不過萬,私屬不滿千,於帶甲數十萬,車騎上萬的趙國而言,不過是太倉一粟,何必憂慮?此舉能安太后之心,於大王親政而言,利大於弊!」
趙王聽說這是趙太后在為長安君找後路,便鬆了口氣,但依然不想讓弟弟得到太好的地方,便問虞卿、趙穆等人道:「二三子以為,吾弟會將封地選在何處?」
趙穆搶著回答道:「臣不知道長安君會選擇何處,只知道,有些地方決不能給他!」
「說來聽聽。」
趙穆垂首道:「臣聽說,鄭武公有妻武姜,武姜生下鄭莊公和共叔段,因為鄭莊公寤生,故而武姜寵叔段而惡莊公,想立叔段為大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鄭莊公即位後,武姜就替叔段請求,將他分封到制邑去。莊公道:』制邑乃鄭國險要重鎮,不可分封,其餘城邑,則悉聽尊便。『於是叔段才被改封到了京邑……」
這趙穆話裡有話,故意用武姜、鄭莊公、叔段來比擬如今的趙太后、趙王、長安君母子三人,居心叵測。惹得虞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容貌俊俏,腹里奸惡,真是一條色彩斑斕的毒蛇,可惜趙王對他的信任,更甚於自己,虞卿也趕不走他,只能盡力與其相爭,讓趙王更傾向於聽取自己的意見。
不過趙王卻是聽的很認真:「你的意思是,國內的重要都邑,均不能給長安君?」
趙穆頷首:「然也,春秋時但凡分封,都規定,卿大夫之都,大的不得超過國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為的就是強本若枝。為了避免鄭國共叔、晉國曲沃代冀故事發生,長安君之封地,決不能是大縣,也不可是交通要道,最好也不在邯鄲畿內,以免他生出野心,與邯鄲城內的同黨同聲通氣,對大王不利啊……」
趙國的疆土,大致分為三大區域:北方的雁門、代、雲中三邊郡;西邊的趙氏興起之地太原郡;本土的邯鄲、中山、河間。
邯鄲、中山、河間這三處不設置郡,所有縣、城都歸邯鄲直轄,而漳水以西、柏人以南的地方,通常被認為是畿內核心,也是趙國城邑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能在這個範圍內得到較大封地的,也僅有馬服君一人!
所以趙王決定,邯鄲周邊十天路程內的城邑,是沒長安君份了。
虞卿默默地聽著,補充道:「北方三郡也不可分封。」
他之所以如此建議,是有歷史依據的,因為文化差異較大,路程遙遠,代、雁門、雲中一直跟趙國本土有離心力。最初趙國對代地的治理,是分封近親公子去鎮守,但歷史上接連出現了代君趙浣推翻趙桓子後裔重新登位為趙獻侯、趙武靈王時代安陽君趙章謀反等事。考慮到代地屢叛,騎兵強大,於是從趙惠文王起,代地便不再分封,而是一分為三,設立三邊郡,以郡守坐鎮。
如今的代郡太守是趙王的親信李伯,趙王交給他的任務就是總領三郡軍務,將邊軍陸續納入手中,發現並提拔邊軍的年輕將領,以此與國內較大的馬服系、廉頗系兩個將領集團保持平衡……
所以趙王當然不能放任一位公子去那裡就封,打破這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