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自從周朝開國以來,能夠被稱為王的就只有周天子,其他的諸侯到死最多就混個公爵,這也就是什麼齊桓公、秦穆公這種諡號的由來。
王這個稱號,代表著很多東西。
自從平王東遷,周天子的威望和實力一落千丈之後,稱王就是很多實力強大的國君所希望做的事情。
但縱觀春秋五霸,成功稱王的只有一個楚國,而且楚國歷來都被中原諸侯所排斥,輕蔑的稱之為「楚蠻子」。
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時代周天子還是有人罩著的,罩著他的人就是和周天子同為姬姓的霸主晉國,以及姜太公所建立的齊國。
晉國是姬姓自家人這個不必多說,齊國的齊桓公也是第一個喊出「尊王攘夷」的霸主,有了這兩大強國威懾天下,自然沒有人敢放肆。
敢稱王?我直接一個「尊王攘夷」的大義對著你的臉砸下來,號召天下諸侯一起干你,就問你慌不慌。
楚國就沒少吃這個虧。
但到了戰國時代,情況就大不相同。
晉國已經完蛋了,齊國雖然還在,但是國君已經從姜氏變成了田氏。
再沒有人罩著周天子了。
於是,大家都蠢蠢欲動了。
作為已經稱霸了幾十年的當世第一強國國君,魏罃就是那個想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魏氏,其實也是出自姬姓。但魏氏屬於姬姓的旁支,屬於開局一個姓,其他靠自己的那種旁支。
所以魏氏對於周天子一脈沒什麼感情。
做個類比的話,就是一個大家族的嫡子和庶子,庶子魏氏當年飽受嫡子打壓遠走他鄉,後來創下偌大家業榮耀回歸,然後發現嫡子周天子這一脈如今已經破落不堪,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魏氏幫助這個周天子,無異於痴人說夢。
我也姓姬,為何我不能為王?這就是魏罃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這種想法,別人也就只能想想罷了,但魏罃不同,他有這個能力去實現這個想法。
所以魏罃就這麼去做了,所以才有了即將在明年召開的逢澤之會。
其實,這個稱王的逢澤之會計劃,是魏罃被商鞅給坑了!
根據歷史的記載,商鞅作為秦國使者朝見魏罃的時候極力相勸,這才有魏罃召開的逢澤之會。
商鞅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就是捧殺魏國,而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商鞅的這一次捧殺之策不可謂不成功。
吳傑搖了搖頭,道「君候這一次稱王,難道就不怕被天下諸侯所忌憚嗎?」
陳修摸了摸花白鬍鬚,傲然一笑「縱觀這天下,我大魏怕得誰來?」
這句話說得頗為霸氣。
吳傑楞了一下,發現——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看看魏國這兩年的戰績吧,澮水之戰擊敗了韓趙聯軍,陰晉、鄭縣、少梁連挫秦軍三陣,大將軍龐涓又擊敗了楚軍,完全就是一副吊打所有不服的態勢。
再加上魏國剛剛遷都大梁,整個中原都處於魏軍強大兵鋒的威懾之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趁機召開大會稱王,似乎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
這麼一想,吳傑突然發現,魏罃之所以提早稱王,這裡面好像還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呢……
對秦國的三戰都是吳傑親身參與並且扮演重要角色的,而龐涓之所以擊敗楚軍,也是依靠著吳傑獻上的震天雷作為秘密武器。
沒有擊敗秦楚這兩大強國的話,那麼單單憑藉著澮水之戰的勝利,魏罃再想當王,也不敢真的這麼去做。
「果然歷史是因為我才改變的……」
吳傑心中也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憂愁。
吳傑其實搞不懂,魏罃為什麼就這麼執著於稱王的虛名呢?
在歷史上,逢澤之會召開並且稱王之後,魏罃就被秦、齊、楚三國聯手打得屁滾尿流,吃了馬陵之戰一場大敗,死了大將軍龐涓和太子魏申,魏罃本人甚至不得不取消王號,屈辱的去朝見田因齊才得以擺脫困境。
為了這個虛名,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吧。
你說吃了這樣一個大虧,魏罃該長記性了吧?答案是沒有。
又過了幾年,魏罃和田因齊在徐州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