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
在後世,它有一個更加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洛陽。
之所以命名為洛邑,乃是因為「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洛邑並不僅僅有這麼一個名字,《尚書》稱此處為「土中」、「洛師」、「洛邑」、「新邑洛」、「東國洛」等,周代金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
雖然名稱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自從周朝建立以來,這裡一直是周天子賴以威震關東諸侯的根據地所在,是周武王姬發定鼎之地,也是周成王「宅茲中國」之處。
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周天子分封諸國,但也給周王室留下了兩塊當時最為富饒肥沃的地盤作為天子的自留地。
這兩處地方以崤函通道相連,西邊這一處是鎬京所在的關中平原,東邊另外一處便是洛邑所在的河洛地區。
西周初年,武王為了便於控制東方廣大的領土,考慮在河洛地區營建一個陪都,可惜武王滅商不久即已去世,接著是「三監」叛亂,周公東征叛逆,計劃暫時被擱置。
為了完成武王營建東都的遺願,更重要的是鞏固周初政權,達到「中天下而立以經營四方」的目的,周公在東征獲勝之後獲得了周成王的許可,著手在河洛地區營建東都。
這座東都便是洛邑。
《左傳·宣公三年》載:「成王定鼎於郟鄏。」
《史記·楚世家》載:「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這個「郟鄏」,便是如今的洛邑。
不過洛邑雖然早在成王時期就已經建成,但是在西周時期,周王朝的大本營仍然是關中鎬京,洛邑和鎬京相比其實只是一個配角。
直到周幽王的時候,廢太子姬宜臼(周平王)勾結申國和犬戎,殺死父親周幽王和母后褒姒以及真正的周朝太子姬伯服而奪得王位並東遷之後,洛邑才從一個陪都成為了周王朝的首都。
周天子權威的衰落正是從遷都洛邑開始,這對於這座城市來說多少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雖然遷都洛邑開啟了周王朝衰落的序幕,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洛邑的確是如今的華夏大地之中一座不折不扣,一等一的超級大城。
當時的周公為了經營東方,在洛水北、瀍水東、西築了兩座城,兩城合起來稱為洛邑。
西面的城池是王城,乃宮寢之所在。東面是成周,是宗廟之所在,亦是殷移民所遷之處。
澗水、瀍水之間是周人聚居區,瀍水以東是殷人聚居區。
雖然說趙丹的邯鄲也算是如今戰國時代的頂尖大城了,但是當趙丹看見面前的這座洛邑之時,還是覺得一股古樸、厚重、威嚴的氣息鋪面而來。
遙遠的地平線下,兩座大城相對而立,氣勢巍峨雄渾,讓人一眼便肅然起敬。
即便如今的周天子早就已經淪落到任何一個諸侯國都能夠隨便踩死的地步,但是這座經歷了近千年時光、曾經象徵著華夏權力最中央的大城仍然在屹立在此,千古不變。
高端大氣上檔次啊!
趙丹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雙目瞬也不瞬的注視著這座雄城,喃喃開口說道:「終有一日,寡人定要將此城納入趙國領土之中!」
趙丹話音一落,旁邊便有人笑道:「大王雄心壯志令人驚嘆,以臣之見,洛邑歸趙之時,必不遠矣!」
說話的人是虞信,虞信的馬車就在趙丹的身邊。
由於如今趙國太子趙恆年紀尚幼不足以監國,因此趙丹將自己的兩位叔叔趙勝和趙豹都留在了邯鄲城之中坐鎮,只帶上了虞信和李伯作為趙國使團的首腦。
而負責護衛使團的,則是兩萬原本負責鎮守邯鄲的趙國中央軍精銳。
從遠處看去,趙國這支隊伍似一條長龍般在馬路上綿延十餘里,一眼望不到頭。
無數馬蹄和車轍將道路輾軋得泥濘不堪,馬上的趙國騎士們一個個精神抖擻,整支部隊旌旗漫天聲勢浩大,向著洛邑緩緩接近。
在一番感慨之後,趙丹收回了心思,開始默默的盤算起即將到來的洛邑之會。
第三百一十九章 該輪到寡人和趙國來執掌這天下之牛耳了!(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