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邯鄲,很熱。
在這種天氣下外出,老實說並不是什麼好主意。
如果可以的話,想必大部分貴族會更加願意呆在家裡,讓手持蒲扇的侍女們為自己扇來絲絲涼風,順便再美美的喝上一杯冰鎮美酒或者酸梅湯。
對於趙國的臣子們來說,即便是再忙碌的大臣,都在這般炎熱夏日的白天時情不自禁的想要給自己找一個偷懶的理由。
但對於趙丹來說,懈怠是一種不能夠忍受的行為。
統一尚未成功,寡人還需努力啊。
趙丹此刻坐在一輛看上去頗不起眼的馬車之中,和他同坐的則是趙國的太子趙恆。
趙丹所告訴趙恆的,正是一些關於「天下一統」的知識和東西,一些基本上只有統治者才會去了解的東西。
統一,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想要統一整個華夏世界,讓所有的華夏人民凝聚在一起,單單靠武力的征服是不行的,秦朝和元朝就是兩個很好的負面例子。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如果讓趙丹僅僅憑藉著自己的智慧來思考這麼宏大的話題,那麼肯定是不能夠得出任何答案的。
好在,趙丹還能夠「以史為鏡」,能夠站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去看待這個問題。
如此一來,趙丹看問題的角度就高了很多,看問題的深度自然也就深入了不少。
說起來,趙丹這一次準備利用秦漢兩個朝代作為自己用來參考的鏡子。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
漢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延續了超過一百年的朝代。
秦朝代表的是開創和進取,而漢朝所代表的則是持久和穩定。
對於統一這個事業,秦始皇的開創其實不少,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錢幣等等等等,都是這位千古一帝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做出來的努力。
依照秦始皇的想法,只要整個華夏大地上全部人的衣食住行統統都遵照著同樣的、統一的標準,那麼大家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國人了,完全統一的目標也就達成了。
但這位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還是忽略了一個東西的重要性。
那就是民心。
作為秦國乃至是秦朝的奠基理論,法家更重視於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認為諸如思想、文化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用處,甚至只是浪費時間。
在這樣的思想方針指導下,法家門徒們往往更注重實幹,而對喜歡研究天地、研究哲學之類的其他諸子百家嗤之以鼻。
這就是法家思想的局限性,它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但是卻並沒有與時俱進去創立一個足以穩固大一統局面的思想體系來保證秦朝統治的延續性。
所以秦朝就這麼崩了。
秦亡並不是亡於所謂的暴政,而是亡於民心。
從公元前221年六國覆亡秦朝統一開始,直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結束,在這短短的十幾年中,秦朝雖然征服了六國的土地,但是卻並沒有征服六國的民心。
像後世,許多人會自稱是東北人、西北人、江南人、關中人等等,但他們同時也都認可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他們都是「漢族人」,都是華夏文明的子孫後代。
而對於秦朝來說,被征服的那些六國土地上的子民們可能會認同自己是趙人、齊人、楚人,但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秦族人」。
既然我不是秦族人,那麼我為什麼要認可秦人的統治,為什麼要認可秦國這個國家?
只要有機會,那肯定就只有一個結果反了。
反他娘的!
於是秦朝就這麼亡了。
沒有陳勝吳廣,也會有李勝張廣,周勝劉廣。
秦朝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落了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這個問題在漢朝的時候得到了解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朝用了整整三代皇帝的實踐,直到第四代漢武帝的時候,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漢武帝之時,儒家學者董仲舒提出
第五百三十九章 趙丹教子(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