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趙豹相比,趙丹顯然就鎮定得多了。
畢竟呂不韋很牛x,這是趙丹早就知道的事情,現在趙丹所要驗證的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呂不韋到底是有人幫他出謀劃策所以才牛x,還是他本身就是這麼牛x的一個人呢?
於是趙丹不慌不忙的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以呂先生之言,則商賈之道與治國之道,頗有相通之處。既如此,以呂先生看來,這治國之道,又當如何呢?」
如果說先前的兩個問題,趙丹所考校的主要是呂不韋隨機應變的能力,那麼這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趙丹這次考察的重點,也就是」治國方略」了。
趙丹想要看看呂不韋的治國方略,到底是什麼樣的。
呂不韋在回答了趙丹的前兩個問題之後,看上去整個人似乎也變得更加的有自信了,而且治國方略這種東西本就是每一個有志於登上戰國政治舞台的士人們所必定會去思考的問題,呂不韋自然也是胸中早有自己的一套定論,當下朝著趙丹一拱手,再次開始侃侃而談。
「臣聞,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以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故治國之道,必貴公而去私也。」
「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有君臣。主執圓,臣執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故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明君者,非遍見萬物也,明於人主之所執也,不應以人之小惡而亡人之大美也。當與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信賢而任之,君之能也,臣之忠也。」
「與民者,當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攻。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如秦商君者,嚴罰厚賞,衰世之政也,萬不可用之。於此,可瀸於民心,遂於四方。天下皆延頸舉踵,四荒咸飭乎仁也。」
這一番長篇大論之後,呂不韋整個人長出了一口氣,再度一拱手:「大王,此不韋治國之道也。」
趙丹聽得連連點頭,心中大讚。
在呂不韋看來,治國之道主要根據天地之道而來,天圓地方所以君圓臣方,天地各有道所以君臣也應當各司其職,君負責管理臣,而臣負責去做事,這樣才能夠讓國家昌盛。
對於國家的子民,君王和臣子們應該行德政,以義為先,依法行事,賞罰合宜。像商鞅那樣的嚴刑酷法只會讓國家陷入衰退,是絕對不行的。只有仁德和法律雙管齊下,才能夠受到臣民的衷心愛戴,國家才能持續發展,最終達到大治的地步。
呂不韋所提出來的這些東西裡面,其實包含了儒家、道家及其分支黃老、法家、墨家等等許多學派的思想,融合而成為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論。
這就是諸子百家之中,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的雜家思想。
很顯然,即便還沒有真正的執掌秦國,但是呂不韋的這一套雜家理論,其實已經基本上成型了。
只不過這傢伙居然敢在趙丹這個趙國國君的面前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這種說法,也是真夠有膽的···
也就是這個時候因為華夏大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過,所以呂不韋這句話還能說說,但凡是後世任何一個大一統朝代的皇帝,聽到有臣子敢說這麼一句話,那麼第一反應就是把這個傢伙的腦袋砍下來。
在皇帝們看來,這天下特麼全是老子的,這國家就是老子的家天下,你現在給我說天下是天下人的?死去吧你。
當然了,就算是沒有統一的現在,這句話對於趙丹這種身份的國君來說,其實也是相當刺耳的了。
但趙丹當然不會因此而動怒,趙丹不但沒有動怒,反而面帶微笑的鼓起了掌:「呂先生,果然大才也!」
至於一旁的平陽君趙豹,這貨的臉上此刻就是一個大寫的「服」字,看向呂不韋的目光也極為灼熱,終於忍不住對著趙丹道:「大
第二十六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