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問題,對於現在的趙國來說,始終都是頭等大事。
開國先輩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在鬥爭的過程中,要注意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對於這句話,趙丹深以為然。
身為趙國七雄的老二,貿貿然跳出去和秦國這個老大哥剛正面,然後像歷史上長平之戰的結果那樣搞一個兩敗俱傷?這是很愚蠢的行為。
單挑打不過你不要緊,我叫人,群毆唄。一個打不過,五個我還打不過?
二十多年前,齊湣王田地吞併了宋國,使得當時的齊國聲勢一時無二,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牛b吧?然後齊國就遭遇了五國伐齊,被其他六國一番群毆,要不是有田單,連國都滅了。
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秦國當老大了。但是秦國這個老大就能夠對付老二趙國帶領幾個兄弟們的群毆嗎?顯然也是不行的,因為現在的秦國和當年的齊國相比,其實也就是半斤八兩、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國家。強是強,但還沒有到碾壓的地步。
如今的趙國在國力方面無疑是處於劣勢的,所以趙丹認為,想要干翻秦國,那麼這個「團結大多數(其他五國),打擊一小撮(秦國)」的原則,是有必要長久堅持下去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今還沒有加入反秦聯盟的魏國和燕國外交動向,就很值得關注了。
當然了,趙丹事先也已經分別做出了安排,如今招來幾位大臣,主要是因為這兩國(主要是燕國)的情況又出現了變化。
兩天前,來自燕國的快馬帶回來作為趙國使者出使燕國的龐煖親筆寫就的密信,在信中龐煖簡單的描述了自己的出使經過,從龐煖的描述來看,燕王對於龐煖這個趙國的使者,顯然並不是太感冒。
讓趙丹警惕的是在龐煖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句話:「臣一路行來,雖燕人刻意遮掩,但臣卻發現燕國路旁農田中婦孺雖多,丁壯卻少。今秋收將至,此事似有蹊蹺,還請大王明察。」
當趙丹把這封信拿出來,讓在場的諸位大臣傳閱的時候,在場的諸位趙國大臣全部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不約而同的皺起了眉頭。
照例來說,秋收這種時候,應該是一家幾口男女老少全體總動員上陣的時節,燕國的農田裡卻只有女人和小孩,最重要的中青年勞動力卻非常的稀少,這無疑是很不合理的。
再加上燕國人對於這一幕遮遮掩掩,不希望被趙國的使者龐媛發現,這裡面的意味就非常的值得捉摸了。
在這個時代,什麼情況下能夠讓一個國家大量的調動青壯勞動力?一般就兩種,一種是國家要修建大工程,另外一種就是這個國家要發動戰爭。
燕國雖然也有燕長城這樣國家級別的大工程,但是燕長城早在燕昭王、燕惠王時代就已經完工,這些年來燕國基本上就是小修小補,而且秋收過後馬上就是不適合開工的冬天,在這時候徵發農夫勞力修長城顯然是很傻的行為,基本上可以排除這個可能。
既然如此,那麼燕國的動向顯然就只有一個行為能夠解釋,那就是——戰爭!
平原君趙勝重重的哼了一聲,道:「那燕國與我趙國乃姻親之國,難道那燕王欲於此刻和我趙國開戰不成?」
平陽君趙豹皺了皺眉頭,看了趙丹一眼,有些小心的說道:「吾曾聽聞因燕後無子,燕王似對燕後有所不喜。加之數年前田相曾率師伐燕,燕秦近年由此而過往甚密,不可不防。」
平陽君說的這個「田相伐燕」,指得就是前幾年趙丹生母趙威后還在臨朝攝政的時候,時任趙國相邦田單曾經率領過趙國北方五郡邊軍討伐燕國的事情。
那件事情雖然最終以燕王迎娶趙國大公主(也就是如今燕後)為籌碼與趙國求和而告終,但也因此讓已經交好了數十年、在五國伐齊時達到蜜月期頂峰的燕趙關係出現了裂痕。
從那之後燕國開始改變外交策略,逐漸疏遠趙國,向趙國的最大對手秦國靠攏。
虞信也道:「如今我趙國與齊國交好,想來燕國必對此不滿,但兩月過後便是冬季,那燕國地處苦寒,想來燕王便有開戰之心,也需等到明春才是。」
燕國如今的疆域,主要就是後世的京津唐以及遼東半島,這一帶和中原的太行山以及
第五十二章 第二次會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