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氣的是俄軍拿天上的熱氣球完全沒有辦法,只能一股腦兒衝過去拔了對方的纜繩,又或者是其拉回地面。
火箭更是讓俄軍這麼多年的努力白費,除非是石質結構,否則無論營房,還是倉庫都逃不過火箭的洗禮。
英國人火箭的直接殺傷雖然遠不如球形炮彈,但是在破壞力方面卻是後者的數倍。
這其實要怪,只能怪俄國人自己,他們的營地、要塞設計往往過於粗糙,雖然外圍有正常石牆棱堡結構,但是內部往往存在大量木製建築,而且缺乏足夠的防火措施和必要的地窖。
如果是平時或者是過去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在敵方投入大量火箭的情況下很容易將要塞內部燒成一片白地。
失去補給的正規軍往往比民兵崩潰的速度更快,因為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民兵也許還會指望奇蹟,但正規軍只會選擇投降或者決死一戰。
戰爭是殘酷的,對戰爭的雙方來說都是如此。俄軍的巨大損失是由無數波蘭人的屍骨堆成,更何況俄軍對平民來說從來都是噩夢,在此時的波蘭戰場也不例外。
波蘭戰場上俄軍將波蘭人當成擋箭牌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對於部分城市、村、鎮的屠殺也從未停止。
波蘭人為了殺死俄國人也同樣無所不用其極,下毒、綁票、暗殺,甚至自殺性襲擊從未中斷。
一批批的波蘭人倒下,又一批批的波蘭人加入其中,少數活下來的人成為了精銳。
然而在無人在意的角落,起義最初的領袖正在不斷減少,或者確切地說是在不斷被更換。
弗蘭茨自然不可能完全無私地幫助波蘭人,與其整天提防著波蘭人叛變,不如直接安插人手進去將叛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然而歷史上就發生過真實的案例,愛爾蘭獨立運動中包括愛爾蘭共和軍首領在內的多位愛爾蘭民族領袖實際上都是英國間諜。
此時弗蘭茨向俄屬波蘭地區安插間諜可要比後世容易得多,而且最關鍵的是弗蘭茨的間諜很多本身就是波蘭人,不過是在為奧地利帝國效力而已。
和英國人一樣,奧地利帝國政府中的大多數其實並不關心波蘭和俄國誰輸誰贏,倒是去庫存真的很重要。
現在奧地利帝國的軍火商越來越多,他們可不會像帝國的軍工廠一樣戰爭結束之後直接開始減產,甚至放假。
私人軍火商往往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瘋狂地加大產能,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軍火過剩。
奧地利的軍方每年都會拋出一些訂單給市場,一方面是幫助私人軍火商活下去,另一方面則是害怕軍方壟斷導致缺乏競爭和創新動力,進而引發制度性腐敗。
1848年接連不斷的大戰讓軍火商嘗到了甜頭,但是大戰結束之後武器還在,產能還在。
原本是計劃將本土的軍隊全部換裝,然後將淘汰的裝備送往殖民地。這樣既減少了浪費,又加強整體的戰力。
然而很快弗蘭茨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奧地利的軍火產能過剩,殖民地根本吃不下這麼多裝備。
弗蘭茨最初的想法是將這些軍火賣給自己的盟友們,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現實很快給了他重重一擊,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各國都不願意大規模採購軍火,採購訂單不僅小而且都想要奧地利的最新產品。
忙活了半年多,訂單最大的是墨西哥,塔桑·安納因為要防備美國人,又要鎮壓國內的叛亂採購了1.8萬支步槍,以及三百萬發鉛彈,二十五門各式火炮
總價格大概120萬弗羅林,再扣除運費,利潤率還可以,但是利潤卻不高,還不如從巴西向墨西哥倒賣家具賺的錢多。
第二大的訂單來自阿曼帝國,他們購買的陸軍裝備總價只有50萬弗羅林。相比陸軍裝備,阿曼人更熱衷於買船,即便一艘戰艦就要數百萬弗羅林他們也心甘情願。
剩下的訂單則是可以小到忽略不計,那些非洲部落往往只能買幾百支槍,一兩門大炮。
其中南明方面的訂單尤為氣人,每種武器只買三五支,還要奧地利的最新裝備。
弗蘭茨不用想都知道對方是在空手
第32章 惱人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