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北虜之所以在短短十幾年內重新崛起,完全受益於穩的南北關係。南北關係穩定,南北和平,南北雙方保持貿易往來,互通有無,這給了南北雙方休養生息的最好條件。
大漠貧瘠,自然環境惡劣,鹽鐵、谷粟、工匠等戰略物資和人才極度缺乏,而對中土來說,最需要的是戰馬,所以在南北雙方貿易中,中土具備壓倒性的優勢。中土為遏制和削弱北虜實力,嚴格控制戰略物資的出口,違者殺無赦。但在這樣一個巨大利益面前,誰不動心?於是官市暗中作假,而黑市交易更是大行其道,屢禁不絕。
在邊陲地帶,河西和代北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中土上上下下的「眼睛」都盯在這兩個地方,監察御史也是往來奔走,明察秋毫,一旦查出貿易違規,懲罰力度非常大,人頭橫飛,所以這兩個地方主要是官市貿易,私市交易也在官方的嚴格監督之下。當然了,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再說地方保護主義、地方勢力和地方豪門世家的利益都要兼顧,地方官府和地方鎮戍軍的利益也要兼顧,有財大家發,在彼此默契配合的基礎上,各顯神通而已。在中央而言,考慮到官府、軍方、豪門世家和豪商巨賈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考慮到南北貿易背後事實存在的不可遏止和不可控制的貪腐,有時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否則拔出蘿蔔帶出泥,一查一大片,必然會影響到東都政局、邊陲鎮戍和南北關係。
當年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兄弟偷偷賣武器給北虜,被人發現,東窗事發,立即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朝堂上兩大政治派系大打出手,結果保守派慘敗,高熲、賀若弼等一大片功勳大臣死於非命,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然而,這種正常的官方貿易肯定滿足不了北虜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對戰略物資的巨大需求。十幾年前,突厥人從分裂和戰亂中「爬」起來,虛弱不堪,十幾年後,他們不但恢復了元氣,還再度統一了大漠,還積極謀求建立一個統一的大突厥汗國,可想而知他們需要多少戰略物資,但這些戰略物資從何而來?戰馬和牛羊他們可以自己蓄養,但鹽鐵谷粟怎麼辦?
中土盛產鹽鐵谷粟,只有從中土才能獲得這些戰略物資,而獲取的手段無非兩種,一是貿易,二是戰爭。戰爭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不到萬不得已或者沒有絕對致勝把握情況下,不能發動戰爭,只能通過貿易。
貿易也有兩種手段,合法貿易和非法貿易。合法貿易包括官方貿易和私市貿易,其中官方貿易是主要手段,而私市上南來北往的商賈因為交易品種和交易數量有限,只能做為官方貿易的補充,但中土不可能無條件無止盡地提供戰略物資壯大對手,所以總的交易量還是控制得非常嚴格。
北虜無奈之下,只能拓展非法貿易渠道,通過邊境走私和黑市交易來獲得更多的戰略物資,於是燕北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燕北不但面對大漠北虜,還面對霫(xi)、奚、契丹、室韋等東北諸虜,而中土與大漠北虜、東北諸虜之間都有利害衝突,三足鼎立,彼此矛盾重重。中土和大漠北虜都想贏得遠東之利,而遠東諸虜則乘機玩起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把戲,腳踏兩條船,順風倒,兩邊漁利。當時中土尚未做好東征準備,於是故意縱容和默許燕北的黑市交易,以走私貿易為手段,行離間分化之事實,蓄意激化大漠北虜和東北諸虜之間的矛盾。
這個主意的確不錯,但需要人去執行,而執行的人一旦忍受不了利益的誘惑,與虎謀皮,與狼共舞,大行貪婪之道,那就完了。結果中土人掉進錢眼,為一己私利出賣靈魂,出賣國祚,而大漠北虜和東北諸虜則將計就計,用一箱箱的金銀財寶換回一車車寶貴的戰略物資。
戰略物資的走私,而且還是大批量、長期性、有組織有計劃的走私,需要強大的實力做後盾,沒有官方和軍方背景根本做不了,這是顯而易見的事。燕北及其周邊的豪門世家理所當然成為燕北走私市場上的主力軍,近水樓台先得月,博*崔氏正是其中重要一員。
當然,這種事見不得光,豪門世家不會承認,地方官府和鎮戍軍也不會承認,就連北虜和東北諸虜都不會承認,畢竟這種事一旦曝光,不但在律法上會受到嚴厲懲處,人頭落地,在道德上也會受到譴責,身敗名裂,另外南北貿易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幕
第五百八十九章 叛國者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