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郡守府,偏堂。
崔德本坐在案幾後面,一邊輕輕搖著蒲扇,一邊翻看著兩份密件,神情凝重,眉頭緊鎖,心事重重。
案几上的兩份密件一前一後送到他的手中,而信中內容則如咆哮風暴迎面衝來,讓他無所適從,讓他窒息難當,讓他陷入無邊惶恐。
十二娘子來書,五月初四,門下省長官納言楊達病逝於東征途中。這是繼內史令元壽、觀德王楊雄、兵部尚書段文振、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之後,本朝第五位重臣,皇帝第五位股肱之臣,死於東征戰場上。
中樞核心機構便是尚書省、內史(中書)省和門下省,而這三個機構的長官便是中樞核心成員,司空楊雄、內史令元壽、納言楊達和兵部尚書段文振都是中樞的核心成員,他們與皇帝一起決策國事,決定中土的命運。然而,在過去四個月的時間內,他們先後辭世,中土突然失去了四位最高決策者,皇帝突然失去了四位股肱,這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即便在歷史上也罕有先例,而由此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不誇張地說,它直接影響到了中土的命運。
內史令元壽,當年是今上的左膀右臂,輔佐今上征伐江左,為統一中土建下赫赫功勳,後來他又幫助今上贏得了皇統,幾十年來,與今上亦師亦友,是今上的絕對親信。
元壽出自關隴第一虜姓大族元氏。元氏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實施漢化政策後,遂改姓為元。今日中土的虜姓(鮮卑)貴族集團中,聚集在元氏旗下的主要力量,便是傳承於北魏王朝的以悠久歷史和高貴血統為基礎的眾多鮮卑老貴族,他們的祖先都是大部落首領。而與之分庭抗禮的,便是以軍功崛起的新興鮮卑貴族,他們都聚集在宇文氏、獨孤氏的旗下,因為他們的祖先大都鎮戍於北疆六鎮的武川,在六鎮大起義中走向輝煌,所以又稱之為武川集團。北周滅,宇文氏沒落,獨孤氏成為武川集團的領袖。獨孤氏是本朝的皇親國戚,在今上繼承皇統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以獨孤氏為核心的新興鮮卑貴族集團理所當然贏得了皇帝的信任。但親戚歸親戚,信任歸信任,在改革一事上,以獨孤氏為首的以軍功起家的漢化鮮卑武川集團並沒有旗幟鮮明地支持皇帝,相反,以元氏為首的以高貴血統傳承下來的漢化鮮卑老貴族們,卻給予了堅決的支持
元壽德高望重,在關隴虜姓貴族集團中享有崇高的聲譽,在他的積極斡旋遊說下,不論是漢化鮮卑老貴族,還是漢化鮮卑新興貴族,都沒有公開反對皇帝和中樞所推行的激進改革政策,也沒有反對皇帝和中樞所進行的一系列對外戰爭。然而,鮮卑貴族內部不可能和諧統一,因為利益訴求各異,持不同意見者太多了。元壽活著的時候,尚可憑藉他的威望和手段強行壓制,但他死了,被強行壓制下去的矛盾和衝突必然爆發,而爆發的時期偏偏就在東征過程中,其造成的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觀德王楊雄是皇族重臣,為兩代皇帝所倚重,是本朝僅有的一個先後以「司空」、「太子太傅」和「太尉」之崇高官職坐鎮尚書都省的三公大臣。納言楊達同樣是皇族,是楊雄的親弟弟,同樣深受兩代皇帝的倚重。這兄弟兩人不但是皇族政治集團的中流砥柱,也是以皇族為核心的河洛貴族集團的領袖,因為與皇帝在利益上的絕對一致,他們無條件支持皇帝,是皇帝的堅實後盾。
這兄弟兩人的死去,首先遭到重創的就是皇族政治集團。皇族的確顯赫,它擁有最大的權勢和最多的財富,這是確保大隋國祚的需要,但每個皇族後代都有坐上至尊位置的血統,與皇帝存在直接利益衝突,所以皇族的力量又必須限制在可控範圍內。在這種矛盾下,皇帝若想壯大皇族力量,並藉助這種力量控制朝政,前提就是他必須有能力如臂指使的控制皇族,這就需要忠誠和信任,而楊雄楊達兄弟絕對忠誠於兩代皇帝,兩代皇帝因為了解他們也給予了他們絕對的信任。然而,兄弟兩人死了,這一切都不再存在。皇族失去了中流砥柱,在朝堂上的力量急轉直下;皇帝痛失去左膀右臂,不但無法藉助皇族力量對抗政治對手,反而要小心提防來自家族內部的「黑手」。
兵部尚書段文振,出自齊魯北海段氏,衛府軍老帥,中土名將。今上主掌江左軍政時期,段文振曾出任今上的司馬,深得今上倚重。今上登基之前,段文振在仕途上屢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