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城外姬發的蛋殼也在誕生,氣勢比之李牧還要更勝一層,一優子等一行人在旁邊守護,端的是高手滿門。
不過蛋殼上竟然投影到京師的整個上空,上面浮現出一個個畫面,正是姬發的整個人生歷程,這恐怕是姬發故意為之,這是要爭奪天命,重新君臨天下。
第一幕便是其崛起篇,周文王姬昌十五歲時生武王,西方天際紫氣乍現,遠在西岐的西伯侯姬昌次子"姬發"降世了。出生於異象之中的姬發,生來便擁有九九至尊之命,西伯侯姬昌恐其難以承受如此顯貴的命數,便運用九鼎陰陽挪移大法卸去其至尊之氣,結果卻在機緣巧合下,成就了姬發九五至尊之帝王命格。
結果後來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越來越強大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這恐怕就是姬發的氣運加成,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
姬發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
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新都鎬京。
第二幕便是伐紂篇,周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
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
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第三篇便是決戰篇,朝歌城外,牧野之郊,一場關乎天下蒼生命運的戰爭即將開始。天帝傳人姬發與大天魔傳人紂王,兩個背負著上古神魔意志的人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陰險狡詐的紂王,將姬發引入商朝皇陵,想要利用皇陵帝氣將其擊敗,在這關鍵時刻,姬發領悟了天劍神功的最終奧義,將紂王成功擊敗。心灰意冷的紂王在熊熊烈火中焚身而死,而姬發也順應天命。
此時蛋殼裡傳來一陣聲音頗為豪邁「牧野之役歌詠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牧野之役,以武王為統帥,太公望為總指揮,可能是持著繪有鷹徽的軍旗,隨風飄揚,士氣高昂,故曰"牧野鷹揚"。」
第四幕便是帝王篇,"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 的宗法制度,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的井田制度,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此時的天子宮殿,楊堅猛然睜開雙眼道:「時維鷹揚,涼彼武王。」
遠在關中的秦始皇開口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李牧看到之後,低聲感慨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我必往。」
太子宮殿,楊勇看到之後微微嘆息道:「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
只見蛋殼上浮現玩畫面之後突然出現一個貔貅,倒是頗為奇怪,不過此時的楊堅看到這裡,倒是緩緩開口道:「我曾經翻閱典籍看到過,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做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仗屢戰屢勝。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雲"。」
其實在李牧看來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
第四百九十六章 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