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
趙銘能做的就是,趕緊入場,將土地的價格抬起來,讓百姓不至於賤賣。
如今,大明國庫空虛,對江北的賑濟,除了朝廷發放物資和糧食外,更多的是靠江北百姓自己來重建家園。
若是土地賤賣,江北百姓拿不到多少錢,朝廷的壓力便會曾大。
只有土地價格合理,江北百姓拿到一筆可觀的賣地收入,才能減輕朝廷賑濟的壓力。
這時,趙銘領著一群屬下,還有士紳和商賈來到江北,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馳騁。
這些人,都是新年期間前來拜見趙銘,趙銘命人暗暗記下,可能有用的士紳和商賈。
他們主要以南直隸徽州府,還有贛北的商人和士紳為主。
這時趙銘奔馳一陣,勒馬駐立於曠野上,馬鞭指著廣闊的大地,「清軍南下後,這一片全部荒蕪。如今江北人口銳減,勞力欠缺,孤準備江這片土地全部收夠,而後設立棉莊,開辦工坊,將這一片,打造成棉花種植和棉紡中心。」
海上貿易和絲織行業,一直被江浙的海商,還有士紳大族所壟斷。
看著他們發大財,大明其它地方的商賈,自然也想插上一手。
不過,他們卻始終無法與形成壟斷,幾乎完全掌握上下遊行業的江浙海商競爭。
江浙的大士紳,擁有成片的土地,用來種植棉花和桑苗,為江浙紳商提供原料進行生產,再由海商運往海外,每一個環節,都被他們的力量掌控,而且建立商會,外人根本打不進來。
看著江浙紳商賺錢,這些商人著實羨慕。
以前他們不歸趙銘治下,搭不上關係,只能看著江浙海商發財,如今都是南京朝廷的子民,便希望能夠分一杯羹。
新年時,這些人拜會趙銘,聽說攝政王正在募集股份,便紛紛出了點錢,夠買了一些股份。
這本來是投石問路之舉,不想新年剛過,攝政王就邀請眾人,前來江北視察,召開股東大會。
大學士陳明遇道,「江北耕地共有三百餘萬畝,江淮棉業,如今控制無主土地二十萬畝,若是種植棉花,每畝可得一百斤左右,得銀三兩到四兩。光是著二十萬畝,一年就能收七十萬兩。除去成本,至少淨利三十萬兩。」
眾多商賈和士紳聽後,不禁咋舌,怪不得江浙士紳和商賈掙錢。
江北的地,不及江南,一畝收益卻近三兩,比種糧多了一倍。
這還是原料,而眾所周知,加工後的成本,才是大頭。
一時間,眾人有些興奮了。
趙銘卻一揚馬鞭,「去淮安再說!」
第835章江淮綿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