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關的城樓上,兵部尚書王在晉默然不語的望著北面關外的方向。筆神閣 www.bishenge.com他來這裡已經將近半個月了。來的時候年號還是天啟,但是現在已經是崇禎元年了,離崇禎年第一個元宵節也只有五天而已。
他腳下的這座雄關,由關城、羅城、翼城、哨城構成七城連環。這些城池組成了主體兩翼,左輔右弼,二城為哨,一線逶迤的格局,沿線建有十處關隘。
這是萬曆年間名將戚繼光所建議督修的雄關,如果沒有當初這位老將軍重新修繕了長城,王在晉想著大約大明就真要考慮遷都了。
半個月前,他陪同楊鎬一起抵達山海關。隔天欽差楊鎬、總兵滿桂、錦衣百戶孫雲鶴、張體乾便帶著車隊,繼續向著寧遠城而去了。
王在晉則留在山海關主持,薊州鎮及山海關軍隊的整編事宜。薊鎮總兵官朱國彥、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山海關監軍太監紀用等官員,對於王在晉帶來的皇帝旨意表示服從。
薊州鎮有兵十萬餘,鎮守永平、薊州、密雲、昌平,轄馬松、大石、曹牆十二路。所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抵居庸關的灰嶺口,長一千二百餘里,總兵府設置在河北遵化東面的三屯營。
要防守如此廣闊的地方,十萬人馬處處分散之後,就變得非常稀薄了。
王在晉以平谷縣洪山口關為分割線,東面到山海關,鎮守永平、薊州的中協三路、東協四路,共計七路劃為一個總兵區。
洪山口關以西,鎮守密雲、昌平、平谷、順義等地劃為一個總兵區,總兵府設置在順義城內。
薊鎮總兵官朱國彥被遷到順義,而原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接收三屯營的總兵府。
朱國彥划走了4萬名額的兵丁,而趙率教得到了剩下的6萬名額兵丁。
山海關名義上有守軍1萬5千人,實額是8千餘人,但是真正可以作戰的軍隊不會超過4千人。
薊鎮兵的狀況也差不多,號稱有10萬,但是實額大約是6萬,而真正能作戰的軍人不會超過2萬。
朱國彥是那種傳統的世襲出身的武官,他對於如何收攏軍心,操練軍伍一無所知。至於剋扣軍餉什麼的,也是按照此時的軍中舊規,既不多取也不少收。
至於剋扣下來的錢糧,他也不用來蓄養家丁,而是收購古董字畫賞玩。正因為他有這點雅癖,所以近在咫尺的遵化城內的文官們倒是對他印象不錯。
一句話他是一個沒有什麼治軍才能,但也是沒有什麼野心的庸人。王在晉到了山海關,召見他和趙率教兩人,要求他交出兵權,他也就乖乖的交了。
讓他搬遷到順義城去,他也就毫不猶豫的帶著三屯營內近1千5百精壯點的士兵離去了。
朱國彥走的決絕而毫不回顧,老實說讓他從三屯營移營到順義,他還真是巴不得。一方面可以逃離有可能被調往關外的糟糕命運,一方面可以距離京城近些,順義自然也比三屯營繁華的多了。
而接下來對於薊州兵及山海關兵丁的整編,倒是讓王在晉、趙率教有些傷腦筋。
薊州中協、東協加上山海關的人馬,總額7萬5千人,但是能點校出來的合格士兵不到2萬。
按照道理,想要防守這麼大一片區域和山海關,應當補足7萬5千人的兵額才對。
但是那樣的話,朝廷的軍費又負擔不起了。而真的完全按照崇禎的意思去做,把軍隊縮編到實際作戰的人數,那麼每處防禦要地只能派上幾十人。
把手中本就不多的兵力如此分散,到最後肯定是處處難以守備,這是兵家之大忌。
最後還是跟著他一起來山海關,建立薊州鎮及山海關後勤部隊的言成澤出了一個主意。
他建議讓士兵退役但不離去,而是把汛地附近的土地分給這些退役士兵。平時不必接受其他徭役,但是戰時要接受徵召,保衛汛地。
言成澤的建議替王在晉、趙率教解決了,整編部隊後汛地防禦人手不足的問題。
但是隨即他們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除了這些安置在汛地附近的士兵外,其他被安排退役的士兵強烈要求,永平府治下的七衛所應當按照營州三屯衛進行改制。
這個要求對於王在晉和趙率教都是一個難題,永
正文 第二卷 拂曉之晨_第一章 王在晉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