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南居賢坊位於東直門大街以南,因為東直門外靠近運河,因此坊內不僅有朝廷建設的新舊太倉、海運倉,還有各地商民自建的大小倉庫,自然這裡也是外省商人居住最多的一個坊。筆神閣 bishenge.com
北京城雖然歷經金、元兩代的發展,在明代漸漸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這座坐落在燕山腳下,華北平原上的大都市,一直以來都是一座純消費型的城市。
而想要滿足這座龐大都城人口所需的各種物資,就需要從南方各省遠遠不斷的運來,是以京城又一直被人稱為,天下商貨匯聚之地。
北京城共有商業132行,其中本多利厚的行當有100行,而貼近民生的小本生意也有32行,在內外城遊走的街頭商販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如此發達的商品經濟,本地人經商的卻不多,在京城經營商鋪的,大多是外省人。尤以江西、浙江、南京、湖廣、山東出身的商人數量居多。
而在崇禎之前,為了吸引外地商人來北京經商,以滿足京城居民的需求,官府在京城四門、鐘鼓樓、外城等處建立了大量的廊房,以招攬外地商人。
除了這些固定的廊房商鋪之外,北京內外城還出現了許多日期、場地固定的集市。其中最為出名的,有大明門前的朝前市、東華門外的燈市、城隍廟市、土地廟市。這些集市每到開市之日便沿街設棚,長的可達3里,短的也有2里。
開市之日,海外珍奇,各省商貨,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在這些集市上都能一一找到。而這一日的人流之大,甚至達到了車不能回頭,家人出行不能相顧的地步。但是這些內城集市上的商品價格都很昂貴,一般人都不敢問津。
除了這些供應平民所需貨物的集市外,還有專門供勛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屬消費的市樓,這些市樓不僅裝飾精美,內里寬敞,還專門設置了簾幕,以保證這些達官貴人的家眷們不被外男所衝撞。
不過到了崇禎二年,這些京城的舊商業格局就出現了變化。四海貿易公司在京城建設的超市,極大的衝擊了城內的各類市集。除了那些專門向達官貴人出售高檔用品的商鋪外,那些專門販賣各地土特產的商人,遭到了一個強大對手的競爭。
雖然北京是一座消費城市,但是以往這座城市的消費主力,還是以達官貴人和地方豪右為主,平民的數量雖然眾多,但是消費能力和消費的欲望並不強。
說到底,北京雖然看起來是一座大都市,但是它並不像蘇州、松江、杭州、寧波一樣,有強大的手工業經濟。北京城雖然有著10餘萬工匠,但大多是為朝廷、宮內服役的苦力,並不為京城創造商品。
因此就這個時代來說,北京城更像是一座偽裝成城市的大鄉村,只不過分散在各地的大地主們集中居住在了北京,因此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座城市而已。
達官貴人和地方豪右的消費能力雖然強大,但是限於他們本身的人數規模,因此這種消費終究是有一個上限的。而京城內眾多的平民百姓,雖然想要消費,但是農業時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他們可用於交換的剩餘產品並不多。
更何況,居住在內、外城的大多數平民早就失去了土地,只能依附於朝廷或是替達官貴人服務獲取報酬,這種報酬一向都是相當低廉的。除了少數人因為獲得貴人的器重,得到了一個油水豐厚的職位,從而成為豪奴階層,大多數人不過是勉強能夠餬口的普通僕役罷了。
不過這種狀況,隨著崇禎元年的改革,朝廷和內府放開了對於工匠階層的人身禁錮,大規模投資興建城市建設,和建立了各種工坊之後,頓時有了很大的改變。
原本一名京城平民男子的月收入大致為1兩-1.5兩,萬曆年間大約可以購買2石-3石大米,勉強能夠養活一個五口之家。至於女子則接些縫補和洗衣的活計,一月大約能有0.2-0.5兩的不穩定收入。
是以,平民之家重男輕女之風盛行。不過京城到底不比其他地方,因為有著眾多達官貴戚的存在,因此對於奴婢的需求量一向很大。而作為大明的都城,不管是外地入京的官員、舉子、商人,都是遠遠超過其他地方的城市的。
因此京城外來人口中的單身男子比例一向很高,這當然也就促成了京城娛樂事業的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