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韓一良在揚州掀起的風浪終於傳到了京城。筆神閣 www.bishenge.com兩淮行鹽區中,湖廣和河南地區的鹽價也開始快速上漲,鹽價一漲便立刻影響到了市面上其他貨物的價格,頓時這些地方百物騰貴。
這些地方的主管官員們立刻心急火燎的,把治下區域物價上漲引起民怨沸騰的事情上報給了朝廷。
在這些奏報中,一些官員只是把問題上交,等待朝廷的決斷;大多數官員則認為,巡鹽御史韓一良行事魯莽,打擊面過大,導致兩淮鹽商奮起反擊,因此應當懲處韓一良,安撫兩淮鹽商。京中另外安排人手調查兩淮鹽引案,以儘快恢復兩淮鹽運的正常業務。
當然還有極少數的官員則認為,鹽商中斷鹽運搞罷市行動,顯然是想挾持地方民怨,以威脅朝廷中斷對兩淮鹽政的辦案。由此可見兩淮鹽政的確存在極大的問題,朝廷應當派人對兩淮鹽政進行清理。
不過,韓一良做事操切,直接引發了兩淮鹽商的罷市,使得食用兩淮食鹽地區的百姓們遭受了無妄之災,此人雖然沒有做錯事情,但是卻辦壞了事情。
為了避免事件繼續發酵,引起東南震盪。這些官員建議暫時擱置調查兩淮鹽引案,先恢復地方上的正常物價,待到鹽商罷市引發的物價危機解決之後,再派人處置相關涉案人員。
大部分官員的奏章都是明發,因此一到京城就傳的紛紛揚揚了。京城被閒置了一年多的言官清流們,忽然發覺兩淮鹽引案的出現,終於讓他們有了用武之地。
自太祖開國以來,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等言官,都是皇帝用於牽制權臣的工具。
而嘉靖朝之後,言官更是成了朝中黨爭的先鋒,朝堂上每一輪的權力更替,無不是那些位卑言重的御史和給事難。是以從萬曆後期開始,左右朝政的不再是某個當道權臣,而是這些口頭上整天掛著仁義道德的清流言官們。
即便是黃立極這樣的內閣首輔,在皇位更替的時候,也格外的戰戰兢兢,生怕某個想要邀名的言官跳出來,在新皇面前跟自己算東林黨的舊賬。
崇禎登基後說動黃立極推行內閣責任制,對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進行職責調整,廢除都察院御史對內閣和六部尚書的無限制彈劾權,收回給事中的封駁之權。
這些打壓科道官的改革舉措,也是黃立極推動新政的一個動力,畢竟沒有那個當權者會忍受,讓自己成為某些低階官僚博取名望的踏腳石。
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被當做了犧牲品的科道官們,自然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的。在京城擔任科道官,官階不高,俸祿也低下,唯一能夠讓人有所期待的,便是擔任科道官可以在那些朝中重臣身上刷聲望,從而一步登天。
如果失去了一步登天的升官途徑,那麼他們擔任科道官還有什麼意義呢?到地方上擔任一縣之長,起碼也是一個百里侯,而京城的科道官,如果不外放的話,就同常人沒什麼區別。
畢竟京中可是權貴最為密集的地方,路上隨便撞到個人,說不定都是某個侯府的家奴。京城有句俗話,宰相門前七品官,可見科道官之貴重,並不在於他們的品階,而是在於他們被新政革除的那些權力。
但是,科道官如果得不到皇帝或是執政大臣的支持,他們的權力同樣也無法使用出來。就比如黃立極改革科道官權責的時候,科道官員們也曾經試圖反抗過,但是沒有皇帝的支持,他們的反抗不過是被趕出了京城而已。
兩淮鹽引案的爆發,無疑給了這些科道官員們一個發泄怨恨的機會。鹽引案的消息傳入京城之後,兩淮鹽運司官員和兩淮鹽商背後的江南士紳和南京勛貴們,頓時勾連了這些因為新政而失意的科道官們,對韓一良和黃立極等內閣成員,展開了大規模的彈劾行動。
從10月15日到10月18日,積壓在崇禎面前的彈劾奏章已經達到了一百多封。
站在上書房一角的王承恩,抬頭看了看皇帝書桌上擺放的滿滿當當的奏摺,又看了看躺在靠椅上作午後小睡的皇帝,於是又面無表情的低下了頭去。
自從送走了西班牙人的船隊之後,皇帝似乎就變得懶惰了許多。除了關心京畿都督府各軍的改組事務,便是要求對於瀋陽情報的第一時間傳達。
崇
第561章 鹽引案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