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邑與建康間的江面寬達二十餘里,往來船隻穿梭往來,一片繁忙景象。
正月十三日接到朝庭歸還楊佺期和楊廣人頭並召他入京奏對的公文,楊安玄帶了張鋒和族人楊恢起程前往建康。
動身之前接到陰敦的信,信中表示了慰問,婉轉地表達了若是楊安玄丁憂,他有意謀求汝南太守,算是與楊安玄不謀而合。
經過胡藩的分析,楊安玄已經決意丁憂去職,陰敦若能順利接手汝南太守對他、對汝南來說都是件好事。
陰敦在信中透露琅琊王對他的支持,言辭中流露出司馬德文對楊安玄十分看重。
楊安玄微微一笑,兩次救援洛陽成功,自己顯露出自身價值,朝堂諸公自不會漠視。
信中陰敦談到了建康朝局,司馬元顯日漸驕橫,會稽王醉生夢死,琅琊王有意振作等等。
看來陰兄轉任琅琊王內史後深得信任,信中有意無意地多次替琅琊王說項,此次進京看來免不了要與琅琊王打交道。
船隻從石頭城下經過進入秦淮河,河上彩舫招搖,即便是白日,絲竹歌舞聲依舊不斷,好一派昇平景象。
楊安玄在新橋下船,他在建康所買的宅子在小長干,距此不遠。
小長乾的宅子是楊懷在打理,他和許氏一起打理著建康的兩家麵館,照看楊安玄在京中的家業。
張鋒和楊恢從船上牽下馬,楊安玄看到陰敦從路邊的牛車中出來。
一年多未見,陰敦留起了短須,看上去胖了些,顯得成熟了許多。
看到楊安玄身披斬麻,陰敦面容一肅,與楊安玄相對揖禮後道:「安玄,令尊遇難,讓人痛惜,請節哀順便。」
楊安玄鄭重揖拜道:「多謝陰兄將家父和家伯的人頭領回。」
朝庭召楊安玄進京的同時,下令發還楊佺期和楊廣的人頭,陰敦帶了楊懷將兩者的人頭領回,用木匣盛放好,暫時安置在楊安玄的宅中。
楊懷得知楊安玄要來,早已將家中收拾妥當。大廳搭起靈堂,將裝楊佺期和楊廣人頭的木匣安放在棺柩中,等楊安玄回汝南時運回。又在正屋前的右側結一草廬,讓楊安玄在建康時住在其中,算是結廬守喪。
靈堂白幔飄飄,紙錢飄飛,楊安玄自然要盡孝子之道,跪地哀哀痛哭。
雖然禮法崩壞,有很多人不按禮法守孝,守孝期間食肉、玩樂的人不在少數,楊安玄覺得自己應該遵從約定俗成的風俗,樹立形象。
穿越成楊安玄,與楊佺期的父子情談不上多深,在靈堂氛圍下,楊安玄更多地想起前世的種種,悲從心來,無聲淚下。
哭了一會,楊安玄讓楊懷前去瓦棺寺請僧人為父親和伯父超度亡靈。
半個時辰後,楊宅內響起鐘磬木魚聲,一隊僧人在靈堂前念誦《地藏經》,超度亡靈。
袁濤得知楊安玄到來,趕來家中幫著打理。陰敦也特意向司馬德文請了假,幫著接待弔客。
按照習俗,超度期間大門打開,不管認不認識都可來弔唁,喪家不得拒絕弔客。
想當年,桓溫為報父仇,就是趁仇家江播身死,攜刃以弔唁為名入江府,殺死江播的三個兒子。
哀樂聲聲,白幡飄搖,木魚輕敲、梵唱悠揚,楊安玄跪在靈堂前舉哀,前來弔唁的人真不少。
郗恢雖然被楊佺期奪去雍州,但人死為大,又得楊安玄相救,所以遣長子郗孜過府弔祭;五兵尚書董懷派家人前來弔喪;吏部尚書車胤遣家人拜祭;中書侍郎徐邈、散騎常侍徐浩父子前來拜祭;當年同為東宮侍講的羊欣和褚秀之派人來祭
;驍騎軍司馬馬宏由校尉升遷來吊……
除了官場上的人物,國子監的同窗陶平、甘越等人也聞訊前來弔祭;秦淮河上的妓家也派人弔唁,京口苗蘭前來哭拜……
第三天,仍在京中的譙王司馬尚之派人前去弔唁,緊接著琅琊王派使者上門弔祭,立時在京中引發了風潮。
這兩位王爺一個手
第二百三十九章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