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的這部電影實在是太出色了。
布魯諾不僅這般想道。
這部電影的風格,與林秋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
這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
這兩者並不矛盾,也並不衝突,甚至在大多數時候是共存的。
在影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經掙扎於痛苦的泥潭之中,有的深陷,有的逃離,到最後李所呈現的一切其實很簡單。
道理我都懂,可依然過不好我的一生。
每個悲劇,都有美麗的開端。
可林秋再一次將這種美麗毀於一旦,正因如此,才造就了如此有著藝術價值的一部片子!
想到這裡,布魯諾導演第一個忍不住,起身站了起來,用力的鼓動著雙手,用自己的掌聲奉獻上了內心的敬意!
當布魯諾導演清脆的掌聲出現在展廳的時候,現場的影迷們和一眾來自各州的電影人士終於反應過來,隨後整個影廳內的影迷,全部自發性的起身,為這部影片獻上了發自內心的掌聲!
因為這座展廳本身的聚音效果極佳,導致掌聲一響起來,整個展廳內都呈現出了震撼的感受。
這種掌聲,就算是首映的《無敵浩克》都沒有得到過!
這不是周凱第一次看到這部片子,剪輯的時候他就有看過,可算是第一次看到成片,完整感受到電影中的故事,周凱還是情不自禁的被代入了進去,壓抑了許久。
整個展廳內,響起了山呼海嘯的掌聲!
與那種激動的掌聲,尖叫不同,這次的掌聲都是獻給電影本身的藝術,而非釋放情緒。
在掌聲潮中,林秋緩緩起身,朝著幾位重量級的大人物以及現場的影迷們揮手示意。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定會大獲成功,這是林秋早就預見到的結果。
因為不管在哪個世界,這種最觸及人類靈魂的,講述情感的片子,永遠不會被時代所遺棄。
這部電影的妙處實在是太多了,如何表達一個人的悲傷,這是整個電影節討論了百年的話題。
借酒消愁?
痛哭流涕?
可這樣簡單的劇情,根本無法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海邊的曼徹斯特》用各種形式手法,層層疊疊,建構起一張幾乎密不透風的網。
導致大熒幕外的我們,無一例外的被悲傷擊中,像男主角李一樣被困住,無可逃脫。
影片採用過去與現在兩條故事線穿插、並行的敘事結構,這種敘事結構,拍出來難度並不大,可要在不打亂節奏的情況下呈現出來並不簡單。
電影幾個回憶的穿插,都是恰到好處,閃回的雙線結構,將人物日常生活平靜的海面下潛伏的傷心往事,一點點的揭示出來,一步步讓影迷們隨著李的回憶,走進曾經的深淵。
在華盛頓展映的這個階段,無需去剖析劇情,剖析人物,單單從電影最基本的節奏,鏡頭以及配樂來看,這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都是極為優異的。
無論在哪個世界,諸如《海邊的曼徹斯特》這種劇情簡單的藝術片,沒有完美的鏡頭語言與配樂,都是不可能拿到任何獎項的。
因為讓觀眾感動,讓觀眾哭對於一名專業的導演,編劇而言實在是太容易了。
電影裡的每一個長鏡頭,都仿若有導演的語言注入,布魯諾剛剛在觀影的時候,就看出了這部影片在鏡頭語言上的造詣!
至於配樂更是無與倫比。
這一向是林秋影片的獨特之處,因為林秋自己本身就是極其出眾的音樂創作者,電影理論家,長長將音樂比做壁紙。
對於不太懂電影專業的影迷而言,有些恐怕會覺得《海邊的曼徹斯特》對音樂的有些頻繁,有著煽情之嫌,可事實並非如此,在這部影片中,配樂同樣是劇情的一部分,是人物情感結構的一部分。
管弦樂,人聲合唱,吟唱
正因為這些配樂的如泣似訴,才能夠編織出如此的一張悲傷巨網。
劇情越簡單的電影,越難拍,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因為一旦劇情簡單,就需要導演在影片的各個方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