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織。
三十年後,對小農副業衝擊最小的紡紗業,完成了對大順內部市場的衝擊:【各地皆用印度紗】。
這個市場,是如此之大。
大到,走錠精紡機一出線,大順的商業資本、工業資本,立刻明白,這玩意兒要發財!
因為這個市場,不只是先發地區那些對外貿易的織布廠需求。
更有一個超過三四億人的廣袤市場:沒錯,我機織布或許賣不出去,但是機紗,卻能從松江一路賣到甘肅!
市場是如此之大、前景是如此之好。
紡紗,當然是有利潤的。沒利潤,誰紡紗?
所以,為啥紡紗的利潤,要讓印度人拿到?為什麼不直接進口印度原棉,運回來在本地機紡,且賺一筆原棉到棉紗這個過程中的剩餘價值?
這個問題,還有另一重意思:
印度,在這三十年的變革中,在為大順三億多人的經濟體量,提供棉紗。換句話說,印度有多少人實際上是靠紡紗出口到大順而生存的?
大順和歷史上的英國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歷史上英國的人口其實也就將將夠第一次工業革命,所以,英國可以允許印度紡紗業發展。因為勞動力就這麼多,印度人紡一部分紗,這對英國是有利的。
英國要摧毀印度的棉布,但對棉紗,不一定非要摧毀。甚至允許印度當地建一些紡紗廠。
不是好心,而是因為人口不是太足,幹這個就不能幹那個,只能選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產業去干。
而大順……
嗯。
什麼叫人口不足,以至於若是紡紗就會缺人去織布?
這個問題,大順這邊是不可能理解的。
反倒是,大順這邊欣喜若狂,他媽的,又能容納至少百十萬的無業人口了!
畢竟,紡紗不只創造了紗工這一個就業。還有機械製造、煤礦、運輸、蒸汽機、建築材料、住房、照明、玻璃製造等等一系列的產業。
舉個可能最不起眼的例子:你都上蒸汽機加走錠精紡機了,你不二十四小時兩班倒?你都上二十四小時兩班倒了,摸黑干?那你的紡紗廠得要玻璃吧?得要照明設備吧?
終章 九三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