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新順1730 > 終章 九三年(十)

終章 九三年(十)

有形之手呢?

    大順當年起義,是因為啥?

    因為沒飯吃。

    所以,大順會認可法國重農學派的糧價無需管控、無形之手政策嗎?

    至少,在糧食上,是不會的、也是絕不可能的。

    尤其是,當年的太子,在湖北搞出來「米禁」風波後,對糧食問題,大順更是相當在意。

    這裡面,就必須知道一個道理。

    什麼道理呢?

    糧食啊,其實是地里長出來的!

    而棉花呢,其實也是地里長出來的!

    多種三五斤棉花,就意味著會少收三五十斤的糧食。

    缺了糧食,就大順這物流狀況,內地地區真缺糧了,就算不考慮耗損,真運過去的時候,說不定饑民都把府衙給占了。

    故而,大順這邊的政策就很明確了。

    工商業是好的,要發展。

    棉紡織業,是大順工商業的支柱產業,要支持。

    但還要保證糧食安全。

    那麼怎麼辦呢?

    印度種棉花。

    那印度種棉花,豈不是意味著印度缺糧,會導致饑荒?

    那就兩回事了。

    河南要是種棉花缺糧了,起義軍越過黃河,說不定就把紫禁城揚了。

    那印度缺糧了,難道印度的起義軍,還能翻越喜馬拉雅山一路北上直衝京城?


    至於無形之手……

    只能說,在糧食問題上,法國的重農學派,剛做了個「好」榜樣:別的玩意兒就無形吧,糧食這玩意兒還是悠著點吧。

    看來說,這人沒飯吃會餓死,竟然是個在東西方都準確的道理啊。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歷史上,印度棉紗,確確實實導致了本土的手工布產業發展,並且創下了大約6億匹的土布巔峰。

    這也導致了大順現在面臨的現實:

    紡織業,要分開看。

    織業,只能靠外部市場,靠商業霸權和艦隊決戰,促進織業工業化。

    想靠大順內部市場,直接織業工業化,那真是異想天開,根本就不懂什麼叫「男耕女織」。

    紡業,則大不同。

    其實也很簡單:就物價來說,同樣的勞動量,是把棉花搓成紗的勞動量更「值錢」?還是把紗紡成布更「值錢」?

    劫奪制下的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紗,自然會對大順的原本經濟產生衝擊。

    但是,這種衝擊,是可承受的、甚至有利的。前提是大順的海軍,能保證運輸;大順的刺刀,能保證原棉和棉紗的低價。

    大量的印度棉紗進入大順本土,再飛入尋常百姓家——大順原本專業只為搓棉紗而生的勞動者,並不多。更多的,還是自己紡棉花搓線織布一條龍。

    既然同樣的勞動時間,織布比紡棉花賺的更多,那麼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自然是可以推廣的。

    一方面,大順解決了「改麥為棉」這個讓朝廷一直頭疼的問題。總有人覺得老百姓傻,不知道自己種經濟作物;實際上恰恰相反,從明晚期開始,朝廷就一直頭疼老百姓自發改種經濟作物導致糧食價格波動的問題。

    另一方面,這也為大順此時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之前三十年的印度殖民,讓印度棉花和棉紗,取代了本土的棉花和棉紗——畢竟,有些事在印度能幹,而在大順沒法干。劉玉只能在兩淮鹽地圈地種棉,改良棉種;而在別處,小農經濟且朝廷組織力極其低能的情況下……這麼說吧,要是大順能完成全面的棉種改良,在現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那證明大順的組織力已經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困難」了。想修鐵路修鐵路、想移民就移民。

    當然,在印度,有些事就可以干……比如組織力控制力不行,那我換個思路,變種大土地種植園不就得了?

    於是,這三十年間,大順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內部市場。

    這個內部市場,是對棉紗的需求。

    三十年前,大順不存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因為小農經濟下,自己搓、自己紡



終章 九三年(十)  
望舒慕羲和推薦:  
隨機推薦:  吞噬古帝  都市神醫:開局九張婚書  做局  都市極品醫神葉辰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新順1730"
360搜"新順1730"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