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閣的幾位閣臣在求是報上面來一次登台亮相。
楊士奇這個提議讓朱允炆頓時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小子,竟然猜透了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求是報的創刊本質。
內閣能有什麼人?
郁新,洪武年進士,一步一個腳印熬上來的,躬耕戶部是個幹吏,天下人都有三分耳聞。
方孝孺,儒林領袖,士族並舉的大才,雖然水分較大,但名氣也是最大的。
解縉,自幼神童美名,天下人也都耳聞過。
最後便是內閣首輔楊寓,他在地方哪有什麼名聲啊,就算是自蘇州府找一個學子,你問他認識楊士奇嗎,那學子也是鐵定一臉懵。
千金市馬骨的典例,舉凡是讀過書的儒林學子沒有一個不知道了,而楊士奇和解縉,就是這麼兩塊大明政壇最耀眼的『馬骨』!
今年才剛剛三十六歲的楊士奇,已經做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上,而距離他入仕翰林,還不到六年!
朝堂上是怎麼風言他楊寓的?
佞臣!讒臣!
本事多少沒看出來,倒是這拍馬屁的功夫天下一流;揣摩上意、工於心計,吃相難看,黨同伐異。這些都是朝堂袞袞群臣對楊士奇的直觀印象。
連朝廷之上的同僚都是這麼看待他楊士奇的,那地方上沒有跟他楊士奇有過接觸的那些各省藩台、府縣官吏又該如何看待這麼一顆突然乍起的政治巨擘?
「此獠必是千古不出的奸佞讒臣,方能如此深得帝心,迷惑帝聽,以至於步履青雲。」
這些背後地方的壞話,都不用猜想也必然是如此的。
而在儒林士子之中,在這個年頭,沒有媒體電視新聞的年代,又能有幾個知道他楊士奇的?
內閣首輔是誰,最底層哪裡知道?
而一旦登報,刊文天下。那楊士奇的名聲可就在儒林之中『臭』不可聞啦。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可是人之秉性,楊士奇三十六歲文華柄國,這讓地方上那些三四十歲的舉人還活不活了?
除了謾罵腹誹之餘,天下人又會不會很羨慕他楊士奇?
又有多少人一邊嘴上罵著,一邊又自己偷摸的效法學習呢?
原來,當今皇帝天子就是一個昏君,只要我等摸明白了帝心,就可以一朝法效楊公,入閣為相,宰執天下!
再結合求是報的刊文規則和獎勵,由不得地方這些學子不絞盡腦汁的在這上面做文章啊。
他朱允炆前腳發了一份詔書,後腳,地方上這些幹啥啥不成的學子就要懸樑刺股的揣摩帝心,然後發表迎合拍馬的文章!
忠臣未必是讒臣,但是讒臣,一定是忠臣!
因為讒臣都天天憋著腦子想怎麼拍皇帝馬屁了,就說明他知道,他的富貴榮華都掌握在皇帝的手裡,他不忠於皇帝,忠於誰?
忠於祖宗嗎?
祖宗都死多少年了,慢說冒煙就算是炸了墳,又能給後代兒孫多少財與權?既然啥都給不了,嘴上說著,誰心裡還拿祖宗當回事?
當年藍玉捕魚兒海大勝,俘虜了十萬北元王庭押解回南京,太祖皇帝要斬盡賊首悼祭先民的時候,這滿朝的官員不也已經忘了祖先的苦難,以無辜論來勸嗎?
楊士奇已經搞懂了朱允炆的迫切,皇帝現在需要的不是能臣,而是讒臣。
越沒有底線越好!最好全天下的學子能在未來幾年內,全變成他楊士奇這個『樣子』。那皇帝就可以放開手腳的,來對這個江山社稷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制了。
朱允炆嘴角掛起了笑,他簡直愛死了這個楊士奇。
他只知道歷史上的楊士奇很有名,做了四朝的內閣輔臣,名聲秉性到底如何他不知,但在這個時間節點,為了位極人臣,為了首輔之位,楊士奇已經徹底『黑化』了。
嗯,在天下人眼裡算是臭名昭著,但在他朱允炆眼裡,楊士奇絕對是現在大明上下最有能力的一個大臣!
「既然士奇都已考慮得當,那此事就由士奇來操持吧。」
朱允炆端起香茗細品:「趕在元旦前把草版做出來,拿進宮給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