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上的文臣武將們本來就想問問張昭關於燧發槍的問題。如果造價低,可以量產,這真可謂國之利器啊!這時見弘治皇帝詢問要什麼賞賜,目光再熱切幾分。
李東陽捻須而笑。他倒並非為一種新式的火器出現而高興。而是看到更深的東西。
從天子召見張昭時的話,以及今天的場景,可以推斷兩點。第一,天子對張昭比較信任。特別是在新軍千戶所的事務上,信任度非常的高。
張昭昨天遞了個條陳上來,天子今天就讓張昭在御前試射燧發槍,這還不夠信任嗎?
第二,天子對張昭印象不錯。
火器製造、試射,這在工部、兵部都有相應的舊例。大概派個員外郎就當場驗證完事。而天子卻願意親自看看。
而且,今日天子身邊都算是親信的大臣。就算張昭在御前試射燧發槍失敗,也不會有御史在朝堂中呱呱叫。
張昭很坦然的接受著弘治皇帝的「肯定」。他知道燧發槍必然能成功.
這不是說他在新軍千戶所中都試驗過很多次,心裡有把握。而是說燧發槍的前景會被弘治皇帝和武將們看到。
燧發槍比之火繩槍的先進之處,就在於點火的設計上。
那麼,這個設計會導致什麼呢?排槍戰術的出現!火繩槍因為需要使用火繩點火,而士卒們身上又都帶著瓶瓶罐罐的火藥,明火是非常危險的。所以,火繩槍的隊列有間距。
因而,在早期的戰術中,火繩槍需要配備其他兵種來一起作戰。
但是燧發槍沒有這個限制啊。一排排的燧發槍兵並列在一起,就算燧發槍的精度不高,扇形面的火力覆蓋對敵人可以造成強有力的打擊,進而統治戰場。
排槍戰術,現在弘治君臣肯定是不知道的。這需要在軍事實踐中才會認識到。
所以,張昭為確保成功在燧發槍上做了改動。他的燧發槍並非是滑膛槍。而是直膛槍。
決定燧發槍的射程的因素,並非是點火方式。而是兩個因素,第一是密封性。當然,點火方式的改進,令密封性有改進的可能。第二,膛線。而其中螺旋的膛線比直膛線的射程更遠。
張昭的這些燧發槍並非製造的非常精密,而是普通鐵器鍛造出的大路貨色。所以射程和弓箭相當。否則的話,直膛槍的射程是要優於弓箭的。
當然,這是他要求的。要大量生產燧發槍,就必須要求「通用性」。太精密的鍛造會降低產量的。當然,後續在煉鋼技術提升後,可以進一步提升燧發槍的各種性能。
一種可以和弓箭射程相當的輕便火器,自然會引起皇帝和大臣們的重視。這顯然是可以增強明軍的戰鬥力。
張昭躬身行禮,道:「臣的新軍千戶所只有二十名工匠,想要裝備整個隊伍需要大量的時間。臣希望陛下能將兵部和工部製作火器的工匠全部交由臣來管理。臣有辦法提高工匠們的生產效率。
屆時會定期向兵部的武庫司上繳一定數量的燧發槍、火炮等火器。若臣逾期未上繳,臣甘願受罰。」
想要什麼,張昭早就想好。他要工匠啊!否則,新軍千戶所何時才能裝備的上燧發槍?
再者,明朝的工匠管理水平是出了名的爛。為什麼明朝的火器在軍中應用發展的緩慢。就是因為工匠們在製造時偷工減料,不肯用心,良品率太低!
所以,前方的將士拿到火器之後,並不肯用。士兵們是靠武器吃飯的,生死都寄托在這上面,誰想拿一個不可靠的武器作戰?
任何穿越者到明朝,廢除掉工匠的「匠籍」是必定要做的。沒有這一條措施,很難提升整個社會的製造水平,特別是兵器裝備上的製造水平。
但是,張昭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不會冒然的在弘治皇帝面前提這些「改革」的事情。他在弘治皇帝面前的「份量」還不夠。國家大事,豈能由一個秀才、千戶隨意的制定?
而且,提了未必通過。這倒不是弘治皇帝不納諫,而是確實有難處。譬如,廢除掉工匠們的「匠籍」,其子孫後代不用限制在這一門職業上。信不信,過幾年朝廷會找不到足夠的人手去鍛造兵器?
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