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思有些莫名其妙地望著郭致遠,沒能抓住趙秉鑒,無疑讓郭致遠此次大敗叛軍的功勞大大縮水,一旦讓趙秉鑒等人在東蕃站穩腳跟,又將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本來郭致遠以一己之力平定叛軍,算是立下了不世奇功,不過以劉若思對福建官場那幫官老爺的了解,必定會十分眼紅,一定會想方設法抹黑郭致遠,而沒能抓住叛軍首領趙秉鑒也會成為別人攻擊郭致遠的口實,就連他也可能會跟著倒霉,為何郭致遠反而會表現得這麼興奮,還說趙秉鑒逃得好呢?
其實也怪不得劉若思會覺得詫異,此時的東蕃還不是後世那個我們熟知的寶島台灣,這個時代還鮮有人能意識到東蕃的價值,雖然名義上東蕃也屬於大明的領土,但大明從上到下都把東蕃當作一個毫無利用價值的荒島,雖然也曾有有識之士向朝廷上書建議在東蕃(台灣)設立正式的官府機構,將台灣真正納入朝廷的管轄,卻被認為徒費錢糧之舉,根本沒引起朝廷的重視。
所以沈有容三次收復東蕃(台灣)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反而說他是冒功,氣得沈有容最後撂了挑子。此時的東蕃(台灣)事實上是被一些倭寇和海盜占領的,但即便是這些倭寇和海盜也沒有把東蕃(台灣)當成什麼了不得的風水寶地,只是把東蕃(台灣)當成了他們臨時停靠補充給養的據點。
即便後來到了清朝,康熙平台滅了鄭氏,也沒有真正重視台灣的價值,雖然設立了台灣府,但也只是為了宣示主權,並沒有進行真正意義的開發,導致這個寶島的價值一直沒有顯現出來。
但是郭致遠作為穿越者,自然比誰都知道東蕃(台灣)的價值,事實上在選擇澎湖島作為根據地之前他就曾考慮過東蕃(台灣),但是一則當時他實力太弱,手下就那麼點兵力,而東蕃(台灣)比澎湖島大得多,他根本占不住,二則占據澎湖島不會引起朝廷太大的反應,畢竟之前朝廷也是有在澎湖島駐軍的,而占據東蕃(台灣)則很可能會讓萬曆皇帝覺得他野心很大,對他產生猜疑。
趙秉鑒逃往東蕃(台灣)恰恰給了郭致遠一個名正言順占據東蕃(台灣)的機會,他可以借追殺叛軍之名實現對東蕃(台灣)的事實占領,而此次大敗叛軍也讓他可以收編大量的叛軍俘虜,具備了長期占領東蕃(台灣)的實力,只要運作得當,東蕃(台灣)完全可能成為他宏圖大業的新起點!
此時的東蕃(台灣)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顆明珠,占據了東蕃(台灣)郭致遠就真正有了一個能讓他充分發揮其才能的平台,所以郭致遠聽說趙秉鑒逃往東蕃後才會如此興奮,當然這些心思他是不會對劉若思說的,劉若思雖有能力,但是他的品行卻註定他無法成為郭致遠的忠心部下,只是短時間內郭致遠卻不得不倚重劉若思,便呵呵笑道:「趙秉鑒逃了當然好啊,你我可以再立新功,朝廷也會更加器重我們啊!……」
聽著郭致遠牽強的解釋,劉若思撓了撓頭道:「可是如今我們的船都被燒了,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調集到足夠的海船能讓我們出海追擊趙秉鑒,若是時間拖長了,讓趙秉鑒他們在東蕃站穩了腳跟,我們再想剿滅他們就難了……」
郭致遠心裡其實已經有了大致的計劃,卻沒有急著說出來,微微一笑道:「海船的事我來想辦法,從長計議,劉將軍,戰場應該打掃得差不多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兩人重新回到山頂的恩波寺,此時天已經亮了,沈君蓉過來匯報戰果,此次郭致遠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二萬叛軍,除了劉若思部倒戈的五千人,剩餘的一萬五千人,趙秉鑒他們逃跑帶走約五千人,混亂中燒死和戰死的有四千餘人,俘虜了六千餘人,而郭致遠的自新軍減員還不到兩百人,絕對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明朝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至於繳獲更是不計其數,一時間根本統計不過來,趙秉鑒他們辛辛苦苦搶掠來的那點家當都沒來得及帶走,全便宜郭致遠了,雖然具體數據還沒統計出來,但可以想像絕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劉若思見來向郭致遠稟報軍情的居然是一員女將感到十分驚訝,再環顧四周看了看正在打掃戰場的自新軍人數,終於發現不對勁了,說好的一萬精兵呢?說好的沈有容親自領兵呢?就皺了皺眉頭向郭致遠問道:「郭大人,不對啊,此次來的朝廷大軍沒有一萬人吧?還有不是說此次是沈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東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