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三月十七,米脂縣縣試最後一場面復考試,即將開始。
一共二十人參加面復,不出意外的話,這些人將全部通過縣試,參加六月份在延安府進行的府試。
面復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貼經,也就是考試默寫和背誦四書五經,其二是策論,也就是政見時務,面復不是很複雜,難度也不是很大,譬如說貼經,摘抄四書五經之中的段落,主要就是《論語》之中的段落,寫出或者讀出前面的一句兩句話,考生將後面的全部背誦或者默寫出來,完全正確就算是過關。
策論更加的簡單,知縣大人詢問一些問題,老老實實回答就可以了,只要不說反動的話語,不出現明顯的錯誤。
縣試的面復,其實是為即將到來的府試做準備的,讓通過了縣試的考生熟悉一下府試的流程,如此能夠更好的應對,畢竟府試正規一些,至少需要糊名了。
面復在大堂後面的廂房進行,知縣大人在廂房等候,考生聽候縣衙禮房司吏點到名字,出列之後,跟隨禮房典吏,繞過大堂,前往後面的廂房。
面復的時候,知縣大人直接接觸考生,其餘人不得進入廂房打擾,經過這次面復之後,縣試案首名字就出來了,會在翌日一大早張貼到縣衙外面的八字牆上面。
吳帆徽進入到縣衙,來到大堂前方的院落等候,其餘的通過第二場或者第三場考試的考生,也是在這裡等候。
剛剛站立,吳帆徽就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眼光,他對參加縣試的考生不是很熟悉,吳氏家族參加縣試的十二名考生,唯獨他一個人有資格參加面復,其餘的全部都淘汰了,幾天之前在四海樓喝酒的時候,族長吳緬清曾經在他的耳邊說起了此事,估計這是知縣大人平衡縣內家族之間關係的結果,既然吳帆徽可能成為縣試案首,那麼其他的吳氏家族子弟,若是沒有特別的才華,就不要想著得到照顧了。
吳帆徽來到縣城大半年的時間,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吳氏學堂,與外界幾乎沒有什麼接觸,也不認識其他學堂的學生,後來家人搬遷到縣城,其大部分時間更是呆在家裡。
再說縣試之前,吳帆徽默默無聞,在家族之中沒有什麼地位,也不可能與外界有多少的接觸,這讓他更不可能認識什麼人。
參加面復的考生名單,張貼在衙門內部的照壁上面,吳帆徽仔細看過這個名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姓賀,應該是賀氏家族的子弟,第四名姓李,第五名姓劉,第六名姓王,第七名到第十名同樣姓賀。看見這個名冊的時候,吳帆徽的內心有一些悲哀,也有少許的憤怒,有關明末的諸多歷史記載中,他記得零星的評論,那就是明末個科舉考試已經逐漸顯露出來重大弊端,那就是寒門難出學子。
士大夫家族的子弟,因為諸多的先決條件,的確能夠好好讀書,接受良好的禮儀教育,這些教育讓他們更加的突出,尋常人家的子弟是比不上的,這種現象從一定程度導致寒門難出學子情況的出現,但這樣的情況,應該引起各級官府的重視,從一定的程度上幫助那些願意苦讀的寒門學子,讓他們也能夠出人頭地。
面復的順序是需要抽籤決定的。
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之中,吳帆徽第一次走到禮房司吏的面前,抽取了第一張便簽,他沒有刻意的去挑選,而是拿起了第一張便簽。
司吏當著所有考生的面,打開了第一張便簽。
上面寫著「壹」,吳帆徽居然抽到了一號。
其餘的考生忍不住低聲議論了,縣試的面復,可不比幾百年之後的比賽,抽到一號是運氣背的表現,面復的一號是最好的,這裡面有先入為主的概念,知縣大人見到的第一個考生,印象肯定是最深刻的。
更加關鍵的是,吳帆徽是唯一一個縣試第一場正考過關的考生。
這是不是運氣的眷顧。
吳帆徽可沒有這樣的想法,他清楚這一切都有可以安排的意思,二十張便簽是按照順序擺列的,若是他有著賭運氣的成份,上去之後在便簽之中找來找去,從中間抽取一張,那就可能失去第一個參加面復的機會,唯有處變不驚,泰然自若,順其自然,才能夠把握運氣。
儘管只是縣試之中的面復,誰能夠說不是對考生心理的考驗。
就
第四十五章 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