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的基本運轉掌握在胥吏手中,特別是與百姓最為息息相關的刑名錢穀,往往操持在胥吏手中。
這些胥吏沒有上升的希望,自然汲汲於倚仗手中權力肆意尋租,百姓稍有不從,可能面臨家破人亡的後果。
故而被搜刮的民脂民膏,實際上第一層先進了胥吏的腰包里,不少書辦和衙役都能賺的盆滿缽滿。
胥吏雖然能對一般人民作威作福,但在頂頭上司,州縣官面前卻像一隻螞蟻一樣。
留下自己的那份,更大頭的要獻給知州知縣老爺。
層層推進,就形成了越來越腐敗的官場。
燕天南以前看《大明王朝1566》,就覺得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甚至是可以再刷一遍的好劇。
劇中反應明朝官場眾生百態,鮮活生動,劇中人物言語作為,初看有許多不解,後來細品,才發現處處有緣由,不得不佩服編劇的巧妙安排。
現在韋寶身處真實的大明王朝,對於大明官場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這是電視劇所無法完全闡述清楚的。
就如同海瑞所說,大明朝之所以權臣把持朝政,官員貪墨,病根上還是皇權的集中。
明朝的皇帝集權頗為嚴重,朱元璋撤了宰相,後期宦官當道。到了嘉靖帝這一朝,即使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修仙」,也能夠將權力都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皇帝控制著官員、宮廷和皇室。
那在這部劇里,幾個主要人物除去現有的官職,到底適合做什麼呢?
實幹家胡宗憲是裡面最符合本職工作的人,妥妥的實幹家。
胡宗憲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嘉靖二年(1523年)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史。
當時嚴嵩的義子趙文華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發現胡宗憲是個不可多得的實幹家,於是大力舉薦。
嘉靖帝擢升胡宗憲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又加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
從此,胡宗憲正式以嚴嵩的學生的名義出現在朝野中。
他是能幹的,但是劇中的胡宗憲受惠於嚴嵩的權勢,得以被上升一品大員,但也受困於嚴嵩的師生情,最後結局悲涼。
胡宗憲其實對朝廷局勢洞若觀火,明明知道朝廷的「改稻為桑」政策是剜肉補瘡,卻不發一言。
在他的意識里,這道建議是他的老師嚴嵩提出來的,他怎麼能說這道政策不能實行呢。
他是嚴嵩舉薦的人,正如他所說「以後的朝代史書上都會說我是嚴閣老的人」。
既然是嚴嵩的人,那麼他即使對政策有一萬個不滿,也都默默的接了命令,拼命想方法去實行。
嚴嵩等人制定政策的時候並不會想到實際落地中會有各種困難,這點胡宗憲得想到;部下執行的時候,並不把百姓的苦難放在心上,寧願毀堤淹田也要施行,這點胡宗憲更得想到,否則當地出了反民還是胡宗憲的罪過。
後世對胡宗憲評價很高,有人說胡宗憲身系浙江百姓安危,對國家忠心不二,清官一名,再難也用「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硬扛。
而胡宗憲囿於嚴嵩的關係,不肯指出弊端,明知腐朽,也在大明的制度規則中盡力做一個好官,適應能力真的很強,但他並沒有革新的願望和精神。
電視劇上塑造胡宗憲這樣的形象,其實就是更說明,即使是如此的實幹家,明白局勢也明白做事,卻寸步難行。
遑論明朝其他的官員貪墨橫行,大明朝怎麼可能不衰退下去。
徐階在嚴嵩之後也做到了內閣首輔,然而風格卻很不一樣。
徐階有皇帝喜歡的才華——青詞寫的好,性格隱忍深沉,勤勉謹慎。
雖然是內閣次輔但並不顯山露水,嚴嵩在位時表面上和嚴嵩相處平和,實際上到了裕王府時便也會參與進如何扳倒嚴嵩的討論中,只不過他的意見比較謹慎不激進。
在改稻為桑的事情上也是主要順著嚴嵩的意思。在和皇帝討論事物中,他能夠敏銳的知道皇帝心思,應對的十分巧妙。
【0946 爵爺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