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如雨,機甲如雨,彈幕如雨,天地間仿佛下著一場場永不終結的大雨。
只是這場戰爭代表著兩個國度的交鋒,未來命運的走向。所以雙方必將傾盡全力,再無半點保留。
從天而降的西龐機甲部隊並不是直接投入到防守森嚴的龍首高地,而是分別在導彈消耗了以龍首高地為主的鷹國防空陣線的火力之後,以山峰為中心,向周邊的險隘,山谷,河灘,森林投放,這些位置都是西龐人事先判斷的鷹國可能設置部隊的後方,當西龐主力部隊開始發動龍首高地進攻之後,勢必會遭到來自鷹國部隊在各個要道上面的攔截,這些空降的兵團或許就能從後方切入鷹國部隊的弱點,形成前後夾攻之勢。
但鷹國人明顯不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所以在西龐機甲空降的那一刻,來自地面的攻擊和攔截也就開始了。
導彈的打擊起初對空投下來的西龐部隊是有效的,空降而下的西龐機甲雖然擁有在降落期間的噴射式變軌能力,但往往穿越來自地面的防空火力和導彈布起的彈網,仍然要付出不小的代價,很多機甲在半空就爆成一團熾熱的焰火,也有機甲在空中噴不斷射調整著軌跡,地面防空火力的火團往往和他們擦身而過,得以以這樣漏網之魚的方式降落。
西龐機甲著陸之後,便依託手上的測繪軍事地圖,向預定方向進軍。此時的天網之上,雙方的電子對抗也是極為激烈,能夠判明自己位置的所有電子輔助設施和電子地圖,都是一片雪白的麻點。
衛星體系是不可能在激烈的行星軌道戰下存活下來,戰爭開始的時候,所有的衛星都被摧毀了,唯一可以架構天地之間聯繫的只可能是艦隊中的通訊艦船,這些通訊艦船在主力的掩護下,當達到某個預定宙域的時候,便可以建立天網,和地面部隊進行互動,但這往往是不持久的,因為宙域的控制區不停在改變,雙方都在你爭我奪,所以常常出現己方的部楸剛剛在一片地區有了天網訊號,可以監視到進攻敵方部隊動靜方位的時候,因為頭頂宙域上空激戰己方艦隊敗退,瞬間天網被切斷了,反過來敵人的艦隊掌控了主動,地面部隊從獵人變成獵物的情況。
如果地面有對太空火力的炮台或者制太空導彈,倒是能讓進入上空宙域的星艦吃好大一個虧,因為成本問題,摧毀十架炮台發射裝置也未必追的上一艘驅逐艦毀滅的損失,而太空戰爭往往就是比拼資源消耗的戰爭,更何況這些相比廉價的對太空火力炮台的隱蔽性,往往在深山老林,或者地下數百米,更有甚者擁有軌道,或者被大型拖拽車輛或者巨型牽引機甲承載,可以隨時機動,更讓太空的戰艦頭疼,所以一直以來星艦集群在不願進入星球防禦火力內的宙域作戰幾乎是一個常識,標準的作戰方式是用靈活的突擊艦掩護運輸船搭載機甲進行星球的登陸,對地面炮台進行摧毀或者占領,星艦集群才開始進入預定宙域,至於其他的對地質量炮之類的動能打擊,所造成的殺傷還沒有一枚加農能量炮的威力大,對地面的威脅仍然是有限的。
不過戰爭打到這一步,制太空火力已經越來越稀少,這種炮台雖然對於太空中的星艦而言是巨大的威脅,可以機動,隱蔽性高,但是在陸地戰爭中,以機甲為主導的立體戰法機動和打擊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其防守能力,大多數制太空炮台已經被拔除,即便有補充,但仍然趕不上戰爭的消耗。
此時的山林之中,一隻長約二十二米,擁有六條反關節腿部的自走炮台,正在前進,合金腳從岩石上攀過,那成蹼狀的腳部均勻的將自身的力量分散在岩層表面,抬腿離開之後,只留下蛛絲網般細細的裂紋,還有一縷腳部牽帶而起的微塵。
自行炮其實是基於仿生型機甲為主體框架的武器,龐大的身軀之上,匍匐著一座最寬度達兩米,最窄處也有一米,總長十米的三棱形炮台,所有人知道,這種炮那道呈三棱外?長梭的主體,一旦接入聚變池能源之後,便會從中裂開,形成能量場,然後從那裡發射出去的等離子炮彈,可以對太空上的戰艦進行有效殺傷。
在此之前,這座炮台已經擊毀了兩艘西龐人的護衛艦,但也導致兩個聚變池接入點被炸毀,所以他們要尋找下一處接入點。
護送這座自走炮的是十五架機甲,其中為首的兩架,正是在皇家青年騎士團中有「謳歌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