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明知道那個方向是對的,哪能因為一時的失敗和困難就放棄?
呂武沒想搞什麼大動作,他只是在進行必要的積累。
之前已經提到培養各種工匠的困難度,需要消耗的資源也會非常龐大。
呂武沒有天真到認為自己短時間能夠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匠人,只是需要有一個規劃,分批地逐漸累積數量。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辦法!
他能對外購買匠人。
目前,大部分的匠人都是「家養」型,以國君名下的匠人數量最多。
國君甚至會專門開設各種作坊,委託在某個誰的名下,交給那個人去管理和經營。
屬於自由身的匠人數量非常稀缺,他們的生存空間其實也不大。
原因相當簡單。
有錢並有購物慾望的人,絕大多數會是貴族。
而貴族有自己的領地,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想要什麼東西大多自產自足,不夠了也是向同為貴族採購。
自由匠人,他們生產的量不會高,也不夠資格參與到貴族貿易中去,有錢並有那個意願購買東西的國人(一般指住自由民),他們也會選擇大貴族經營的店鋪。
一開始呂武想要搞各種各樣的路邊攤,主要是他壓根不知道春秋的社會生態和環境,才會有那種「超前」的想法。
現在,他已經知道有錢並有購買慾的群體都是哪些,早就放棄了擺攤的想法。
並且每次想起了,他還會有點小尷尬。
難以大批量地培訓匠人?
呂武的選擇是從屬民中挑一些半大不小的機靈少年,跟著那些匠人打下手。
他還在進行觀察和思索,能不能編寫出什麼教科書來。
這個想法剛生起就被他自己掐滅了。
寫書或許不難,只是溝通與觀察,將歸納來的知識,用文字記載起來。
關鍵是,字認識他們,他們不認識字啊!
要是為了培養匠人,再去教孩子識字,肯定要瘋了。
以老呂家目前的財力也辦不到。
那麼,事實就顯得很蒼白了。
需要的是手把手教,耗費的時間通常很長。
呂武召集了家臣,問道:「缺匠人,何處可購?」
幾個家臣面面相覷了一下。
他們對呂武想要買匠人肯定是支持的態度。
只是,匠人雖然也是奴隸的一種,願意賣的貴族,卻幾乎沒有。
「主,征之戰可得。」虞顯直白地說:「購無可購。」
隨軍出戰,幸運了碰上去打某個小國的都城,殺進去有針對性地俘虜一批,是最快的獲得方式。
去攻打其他貴族也能搶一批,但也輪不到老呂家去打。
呂武看向其餘的家臣。
他們附和了虞顯的意見。
表現得比較活躍的衛睿,說道:「主或可尋韓、魏?」
有姻親關係,呂武這邊正在建設期,的的確確是能尋求韓氏和魏氏的幫助。
呂武卻是遲疑了。
要搞的東西有保密性質,借來了各種工匠,既然是借,肯定是有還的那麼一天。
「可。」呂武又問:「需幾多?」
他借來的匠人可以干很多事情,自己家的那些匠人著投入到需要保密的工程中去。
虞顯立刻來了精神。
他負責建設的建設項目不少,一直以來都在苦惱沒有足夠的匠人,需要工具無法及時打造,報出了一個數量。
呂武將幾名家臣的建議書以文字。
畢竟,記性好,不如爛筆頭。
春耕已經過去,到了該歇一歇的時間段。
韓氏和魏氏要是沒有搞什麼大開發或工程建設,會很樂意借出匠人。
要不然,匠人閒著也是閒著。
交情好的貴族,互相之間借東西和借人,其實非常頻繁。
東西什麼的,要不要利息,會事先約定好。
借人,則是自
第64章:謀求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