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原最大一次盟會麼?」從議事的殿堂里出來後,酒色過度,眼袋很大的樂溷擦了擦汗,整了整頭上的卿士冠冕,問旁邊的子貢道。
「不是。「子貢態度恭謹,曹國共和後,除了僅剩維持治安的守卒,武裝已經削除殆盡。他要在宋、魯、衛之間求生存,除了背靠趙氏,力求與諸侯平等相處外,就是在交往時儘量謙虛,持恭謹的態度了。
宋國執政樂溷不學無術,不通典史是大家都清楚的事,子貢耐心地解釋道:「十七年前,也就是范獻子擔任晉國執政剛剛三年的時候,應蔡國的誠懇請求,召集諸侯,合兵討伐楚國。是年春三月,晉、宋、魯、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7國國君,加上齊國的國夏,共計18國代表,在召陵集會,周天子的卿劉文公也親自蒞臨,這是平王東遷後,最大的一次會盟。」
「原來如此,這麼說來,此番宋、魯、衛、鄒、曹、莒、滕、薛八國參與的陶丘之會,與過去的大盟會裡,也算不上什麼,更別說燕、中山未來,天子的使者還直接去了鄴城。」
未能超越前人,樂溷有些意興闌珊,不過子貢的恭敬,卻讓他心裡對曹國越俎代庖主持八國盟會,商議如何助趙的舉動消了氣。畢竟是出自趙無恤的命令,而子貢中立的態度和豐富的經驗,也讓他成為協調各國兵卒和物資調動的最佳人選。
只可惜,並非所有人都如此認為。
「這場盟會應該放在衛國或者魯國舉行,怎能讓曹國這些商賈居中協調?」稍後出來的趙伊盯著前方子貢的背影,對同宗的趙廣德抱怨道。
他們兩人託了趙無恤的福氣,從大夫一躍成為一國之卿,如今相當於衛、鄒的首腦,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尤其趙伊,衛國在去年的旱災蝗災里沒受太大影響,衛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只要統治者不要太作死,讓百姓好好春耕秋收,只用了一年時間,衛國的情況已經緩過來許多,商業貿易也在逐漸恢復,這還多虧了衛渠的開通,以及趙無恤念在自己人的份上,降低了勒索。
於是趙伊雄心勃勃,頗有一番好好治理衛國,讓朝歌取代陶丘成為新的中原貿易中心之願。可惜陶丘也不落下風,開始挖掘「深溝」,在商貿上,兩個城市競爭十分劇烈。
所以趙伊對曹國人並無好感,更別說曹國的制度在中原別具一格,若非趙無恤庇護,容許這個異端共和國的存在,早就被周邊國家滅之而後快了!
「是為了方便宋人吧,畢竟此番魯、宋當為攻齊、攻鄭的主力。」趙廣德猜測道。
趙廣德和子貢素有交情,十多年前趙無恤離晉時二人就相識,這麼多年過去了,子貢將陶丘經營得井井有條,為趙氏勢力創造的財富是數不清的。趙廣德在陶丘有產業,連接陶丘和泗水的運河挖開後,他執政的鄒地也會因此獲益,所以趙伊的抱怨,他嘴上迎合,心裡卻不以為然。
不過他明面上必須和趙伊站在一起,因為這次參與陶丘之會的各國里,魯、衛、鄒名為諸侯,實際卻算是趙氏分支管轄的郡縣,與趙無恤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自然要鼎力支持。故而他們需要團結,做出拱衛趙氏本家的姿態來。
抱怨完後,二人都一齊停下腳步,等待稍後出來的侄兒趙操,他已經十歲了,雖然身板依然撐不起卿士的衣冠朝服,但舉止越發得體,盟會上雖然發言少,但每句話都能做到不失禮,魯國人已經習慣了有這麼個弱冠將軍。
趙伊趙廣德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趙無恤將他們放到衛、鄒,無非是作為拱衛魯國的左右兩翼,魯國才是趙無恤在東方的根本所在。
而即將到來的大戰,比起剛剛從毀滅邊緣恢復過來的衛、鄒,魯國才是東方戰場的主力。
此外宋國也是不亞於魯國的戰力,而居於天下之中的曹國能充分協調物資。兩國對於戰爭也持積極態度,子貢長期為趙氏之臣,現在也是趙無恤的錢袋子,自不必說宋國那邊,樂氏作為趙氏的姻親,還多次被趙無恤所救,遇到戰爭自然要出手,更何況這次招惹趙氏的,還是宋的死敵鄭國。
這就是此次盟會上有資格發言的五國,其餘莒、滕、薛三國,只是湊個人數而已。
雖然八國之間各有不少矛盾,但在凌駕
第957章 合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