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余杉一看店名樂了,說:「煥哥,這是豆撈不是海底撈,差倆字差太遠了。」
劉煥也樂了,說:「我這全國各地沒少跑,一個地方也待不上幾天,容易記混了。得,甭管名字了,我這都前心貼後背了,咱們趕緊進去吧。」
四個人進到店裡頭,余杉一瞧,這家店還真就不大,攏共就那麼幾張桌子,還一桌客人都沒有。他們四個人一進去,正無聊看電視的老闆打起精神起來招呼,將四個人讓到一張桌子前。
也不用菜譜了,能點的東西全都貼在了牆上。幾個人詢問了老闆本店的特色,各自點了幾樣。說話的功夫,四個酒精小湯鍋就送了上來。
以鮮蝦滑、鮮魚滑、鮮牛滑之類的滑類為主,小湯鍋里還有個小漏勺用來撈東西,豆撈通都撈,豆撈豆撈就是打這兒來的。
其實真說起來,豆撈也屬於火鍋的一種。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美食種類繁多,同一種吃法,在各地大多因地制宜的加入了地方特色。就說這火鍋,北方能吃到新鮮的牛羊肉,珠海這地方就不成,距離牧區太遠。羊肉不新鮮,水牛肉更沒法兒跟草原上放養的比。可有一點,這地方靠海啊,於是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豆撈裡頭的材料就大多以海產為主。
流水的菜色一股腦的送上來,小酒精鍋也開了鍋,一時間小飯館裡升騰起了氤氳的霧氣。
劉煥這人隨性,也沒要什麼有名的酒水,就要了小飯館裡自己弄的藥酒。四隻酒杯碰在一起,琥珀色的藥酒在杯中盪了盪,隨即被四人一飲而盡。
「嘶……哈!」劉煥咂咂嘴:「這酒度數不低啊?」
那日松笑呵呵的說:「這就不低了?趕明兒到我們家鄉,讓你嘗嘗什麼叫悶倒驢。」
都說東北人喝酒豪爽,可跟內蒙人民一比就含蓄了很多,就說著悶倒驢,足足六十七度,再有八度就是醫用酒精了,內蒙人民卻甘之如飴,讓人咋舌。
余杉淺嘗輒止,喝了半杯酒不動了,一個勁兒的用小漏勺撈著蝦滑。楊睿在一旁酒到杯乾,然後悶頭大吃,至始至終一言不發。這桌上聊天的,也就是余杉、劉煥、那日松仨人。
仨人天南地北的聊著,劉煥說起了余杉的天分,把余杉這個歌曲搬運工誇得臉色通紅。他有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個業餘愛好者,跟眼前這倆音樂大咖聊音樂,那不是自尋死路麼?
仨人你一言我一語,聊著聊著,劉煥感嘆著說:「現如今音樂這碗飯是越來越難吃了。」
那日松比劉煥還鬱悶,聞言直接悶了一口酒,贊同的點著頭。就如同各行各業一樣,打開國門,外面湧進來,音樂界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首先是同種同源的港台音樂湧進來,實力派也就罷了,唱的不咋地的偶像派也圈走了一堆市場份額;這也就罷了,更致命的是國內版權意識淡薄,安安靜靜詞曲創作人指望著版權就得活生生餓死。
就比如那日松,就算在九八年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為了不餓肚子,也得四處去接各類編曲、演唱會音樂總監之類的活計。他都如此,那尋常的詞曲作者會是個什麼狀態?
還有一點,國內的商業音樂剛剛興起,各類公司都想抓個類似香港四大天王那樣能唱、能演還有張好臉的優質搖錢樹,作詞、作曲包括編曲這一塊都沒多少人去重視。有不少詞曲作者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歌,知名度挺高,寫一首歌仨瓜倆棗就能賣了,因為什麼?因為在大部分不懂行的人看來,把一首歌唱紅的是歌手,個詞曲有關係,但關係不大。
幕後的製作人不好過,歌手們同樣不好過。歌是唱紅了,發了磁帶,結果最後連發行費用都沒賺回來。音樂公司不能虧本,歌手也得過日子啊,怎麼辦?走穴吧,唱紅一首歌,馬上全國各地走穴,登台十幾分鐘就不少賺。所以整個九十年代中後期,一曲爆紅的歌手不少,其中大多數人一輩子就唱紅了這麼一首歌。走了幾年穴,老百姓不認賬啦,泯然眾人消失在公眾視線里的有,轉行的也不少。經商的、當演員的、做主持人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聽著倆大咖的感嘆,余杉心說這才是九八年,原創音樂還在苟延殘喘,真正的末日是在零二年之後。隨著網絡的普及,做盜版磁帶、cd的都干不下去啦,想聽什麼歌直接網上下載,一毛錢不用花就能
第197章飯碗的問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