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時間已經到了五月中旬,對於日本的東京這座城市來說,雖然已經過了賞櫻的季節,但從單純氣候的角度來說,這個時節才是一年中最適合人們出遊踏青的時間。
此時的東京城,還不像後世那樣,是一座充滿了現代意味的快節奏的摩登大都市,反而是一座以木質房屋為主的,充滿了古典意味的城市,當和煦的春風輕輕吹過,各色的行人填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把這座充滿了古典的城市襯托的格外生機勃勃。
東京城原來的名字是江戶城,這座原本由江戶氏豪族修建的小城,發跡與北條家族,興盛於德川家族,最終在1868年,也就是明治1年的時候,被明治天皇改名為東京,從此成為了日本的新首都,也成為新日本的象徵。
也就是說,日本的東京城這個名字,其實跟明治天皇是分不開的,而明治天皇原名祐宮睦仁,他的名字就是日本興盛和崛起的標誌,因此明治天皇的威望相當高,在日本國可以說是真正的一言九鼎,並徹底改變了天皇在日本長期作為傀儡的歷史。
跟明治天皇聯繫密切的東西除了東京城之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詞,那就是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世界史上公認的一大奇蹟,一個又小又窮,資源貧乏的封建國家,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便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脫胎換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切,都和「明治」這個年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日本的資本主義,就是在明治維新後才迅速發展,完成帝國主義改造,並從此走上了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
雖然明治天皇的確算是日本民族的大救星。是近代日本崛起的核心人物,但從實際來說,明治維新主要靠的不是明治天皇本人,而是圍繞在明治天皇周圍的一票維新志士,如坂本龍馬等人。
正是因為有了那些眼光開闊,志向高遠又勇於改革進取的維新志士。日本民族才在夾縫中獲得了難得的崛起時機,至於明治天皇,只不過是聯繫這些人的一個紐帶,或者是一種被供奉在神台之上的一種精神象徵,真正實施明治維新,讓日本走向崛起的,是那些維新志士。
所謂的維新志士,實際上是一個統稱,雖然聽起來很革命。但本質上還是以日本古老的地方封建藩主以及下級武士為主,而這些有著濃厚封建軍事武裝的勢力,也就是所謂的藩閥勢力,因此,明治維新實際上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實際上是一場日本上層統治階級的大洗牌。
換句話說,此時的日本,天皇只是表面上的至尊。是各方妥協後的產物,雖然身份尊貴。而且還開創了日本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立憲制,但此時的明治天皇手中卻沒有多少實權,雖然不能說是個傀儡吧,但也絕對不是那種像中國古代皇帝那樣,具備一言九鼎的權威,只能大玩權術與平衡。在各方勢力中左右逢源,權力並不像老百姓想的那麼大,因此,與其說明治天皇是個改革家,不如說他是個老道的權謀家。
為什麼明治天皇主張少說多聽。多做模稜兩可的決策?不是他不想一言九鼎,而是模稜兩可才有更多的退身之處,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天皇的利益,避免跟執政產生過多的衝突,從而在上方遊刃有餘,而這一切只有到了裕仁時期才徹底打破。
實際上,日本此時的國家大政,幾乎都掌握在貴族元勛,也就是所謂元老的手中,這批人就是維新志士的核心主體,也就是所謂的倒幕派的地方藩閥,雖然這些人大都不在幕前,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內閣成員,卻基本都是這些藩閥的代表。
也就是說,此時的日本,倒幕派的貴族元勛雖然逐漸凋零,開始走向黃昏,但依然把持著國家大政,所以此時還是藩閥掌權的時代,因此,明治維新時代,其實就是藩閥統治的時代,歷史上,只有經過時間的陳釀,特別是大正天皇的民主時代之後,到了裕仁時期,軍國主義發展到高峰,新勢力強勢崛起的時候,藩閥政治才逐漸走向沒落。
此時的日本內閣,還是以桂太郎為首相內閣,桂太郎出身於長州藩,是日本的陸軍長老山縣有朋的掌門弟子,他的主張跟早已退休的山縣有朋一致,那就是反對民主政治,主張藩閥統治,因此也叫山縣派。
此時的桂太郎,正端坐在家中,穿著隨意的和服便衣,在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