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部正在等待糧草。
山路艱難,一萬五千步騎人吃馬嚼,消耗不是什么小數目,隨身攜帶的糧草撐不了多久。更何況,他們還遵照梁公的命令,散了一部分軍糧給駐地附近的胡漢百姓,安撫人心,穩定局勢。
騾子軍越過高都北上時,唐劍留少量人馬守高都,主力已經向西深入百二十餘里,抵達了後世陽城縣所在的地方。
他沒有去管劉昭的死活,已經穿越艱險地段,進入到了相對平坦的地區,匈奴人來多少都不是問題,早晚能打回去。
他調整作戰方向的主要原因是得到確切消息,西邊有敵人過來了,故先斬後奏,整兵向西,並派出信使,通報軍情。
上黨荒蕪,很多鄉里已經裁撤,此處山間只余大大小小的烏桓、匈奴部落,聞大軍前來,有的就地投降——主要是烏桓人——有的則倉皇西走,逃歸匈奴。
不過,嚴格來說,這裡可能已是司州地界,蓋因西面不遠處就是司州平陽郡之濩(hù)澤縣(今陽城縣西)。
沮渠崇率少量輕騎前出,直抵濩澤縣城外,遇到了一股敵騎,沒有戀戰,直接退回。
退回來後,又派出大量游騎,查探地形,觀察敵軍屯兵方位、後勤運輸線路。
「北邊百里外的山間有端氏縣,縣西數十里當烏嶺尾閭,故置烏嶺關。沒有聽到劉聰來此地的消息,恐有訛誤。」
「應不是訛誤。劉聰或許來此巡視過,督促守軍修繕城防,隨後又走了,去了別處。」
「濩澤遠離上黨,可也遠離平陽。河東、平陽、西河確實不缺糧,但運至此處,耗費甚大,匈奴並不寬裕,不會在此留駐大軍。」
「我亦是這麼想。匈奴主力應在烏嶺關。此為三家分晉會盟之所,地勢相對平坦,故置關城。匈奴應是想死守烏嶺關了,濩澤、端氏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棄之,興許百姓都撤走了,只余空城。」
「我料劉聰在北邊。烏嶺有南北二道,南道烏嶺關山勢艱險,非常難走,不便用兵。北道山勢稍緩,雖雲大嶺,實則是汾、沁間數百里縱貫山脈之山勢最低處,大道所取。自漢以來,往來皆走北道,南道行人稀少,年久失修,根本不適宜通過大軍。」
「北道直通偽漢都城,劉聰定在彼處,親自督戰,激勵士氣。」
「水路能不能運糧?」
「而今水淺,怕是不能。當年秦將王齕走南道,也是春夏之交,趁著春汛水深之際,水陸兼運,方才支撐得起。」
唐劍默默聽著幕僚們的議論,微微頷首。
他們是讀書人,從故紙堆里翻出來很多東西,對并州的交通狀況相對了解。他派人實地探查後,發現與幕僚們所說有差別,但不算很大,整體還是靠譜的。
行軍打仗,地理真的太重要了。
他之前一直在河南、河北征戰,初入并州之時,簡直驚呆了——在平原上生活了半輩子的人,見到如此破碎、艱險的地形,驚訝是正常的,一如他以前去過的弘農。
從平原作戰轉入山區作戰,以往的思路要變一變了。
他在嘗試著進行改變。
「在此築壘留兵,監視濩澤、端氏方向,大軍回高都就食。」聽完之後,唐劍做出了決定。
通過烏嶺南道西進,風險巨大,補給困難,需要從河南、河北調集二十萬以上的壯丁幫著轉運糧草,這個決定不是他能做的,只能先回去了。
說白了,如果決意通過烏嶺道西進,那麼需要做好萬全準備,從規模上來說,要有滅國之戰的資糧、人員,否則不行。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的四十多萬大軍,其實大部分是後勤保障人員罷了,真正的戰兵可能就幾萬人。
如果真是四十萬作戰人員,趙國所有壯丁健婦派過來都保障不了後勤。
地形、糧草,這兩樣對戰爭的限制太大了。
******
還真被唐劍的幕僚們說中了,劉聰此刻在北道。
更準確地說,在平陽郡襄陵縣以東。
運城盆地不缺糧,但問題是運不到東面去——實際上可以運,但損耗大,看你舍不捨得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