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叔琮帶著人馬趕至清塞軍時,已經是九月十七了。
清塞軍在今陽高縣南,西南距雲州一百二十里,是雲州向東通往幽州的兩條主幹道中的北線,全長七百里。
從李可舉時代開始,李全忠、李匡威、李匡籌與河東數次大戰,走的都是這兩條路,即要麼直攻雲州,要麼先攻蔚州。
氏叔琮帶的兵馬並不精銳,以關北道州兵為主,另有蕃部丁壯。他們趁著晉軍主力被吸引到燕昌一帶的時候,突入空虛的雲州以東地帶,連續攻占了多座軍鎮、城市。
這些地方人不多,也比較窮,但地理位置十分關鍵,被他們攻克之後,晉軍如果不想被截斷通往幽州的道路,就必須要遣人奪回來。
氏叔琮老於戰陣,當然看出了這一點,因此在聽聞晉將李從珂率飛騎軍至清塞軍附近活動後,立刻返回——值得玩味的是李存孝、李嗣本的態度,清夷軍及新毅媯州縣兵單守御門戶,並未大舉西進,捉生軍也只是稍稍西進,吸引了部分夏軍蕃騎,並不怎麼賣力。
氏叔琮了解東邊的情況後,放心大膽地帶著五千人馬回了清塞軍,增援西線。
不過,晉軍沒等來,契丹大隊卻直衝了過來。
九月二十,氏叔琮率軍西進至白登台,剛要立寨,卻見西邊湧來了大群騎兵。
軍士們臉色驚慌,手忙腳亂。
氏叔琮不動聲色,登上白登山的高處,瞭望敵軍。
賊騎有兩三千,觀其裝束,均為契丹人,就是不知道是真契丹,還是假契丹(附庸部落)了。
契丹前陣子確實調遣了大軍西進,配合晉軍攻打朔州。人數很多,據說有一兩萬。眼前這支,多半只是敵軍一部罷了。
「契丹賊子急著回家。」氏叔琮仔細看了看,說道。
「都頭,可要擊賊?」綏州州軍指揮使游崑崙問道。
游崑崙是氏叔琮的老部下了,驍勇無比,每每衝鋒陷陣,屢建功勳。
氏叔琮調任關北道指揮使時,帶了一部分親信上任,朝廷許之——若在別的地方,朝廷可能還有所擔憂,但在關北諸州,氏叔琮哪怕把所有州將都安排成自己人,他也造不了反,原因無他,士兵不支持。
「能不打便不打。」氏叔琮說道:「遠處似乎還有賊騎,看裝束,好像不是契丹,而是晉兵。莫非是親騎軍或雲騎軍?」
游崑崙沒法回答。附近雜七雜八的晉軍騎兵很多,鬼知道是哪一支。
「晉賊躲躲藏藏,又想吃掉他們,又不想啃硬骨頭。」游崑崙笑道:「千多騎兵罷了,還拿咱們沒辦法。契丹賊子麼,歸心似箭,多半不會——咦,他們好像要打咱們。」
氏叔琮繼續觀察。
確如游崑崙所說,契丹人如果想跑路,直接走就是了。氏叔琮這五千人馬也攔不住他們,但他們居然停了下來,那就很可疑了。…
莫不是晉軍招待不周,沒吃的了,想劫掠咱們一把?
氏叔琮的後陣帶著不少車馬,車上裝了許多糧草,是打算囤積在白登山大營內的。
「你立刻去後陣……」氏叔琮想了想,手下這幾千兵要說戰鬥力吧,也不一定就差到哪裡去了,但對付兩千多契丹騎兵,以及隨時可能跳出來撿便宜的晉軍,真不一定能打贏,所以得想點辦法。
於是,他讓游崑崙走了過來,密授機宜。
******
耶律剌葛停了下來。
他手下有兩千多人,除了少量迭剌部精騎外,大部分都來自烏槐、突舉二部。
主力部隊已經跑了,兵分數路,經河東地盤過境。這本是雙方商量好的事,無奈契丹騎兵軍紀太差,沿途劫掠,被晉軍騎兵狠狠沖了一下,損失了不少人,剩下的這才老實了點。
其實對突舉、烏槐二部被晉軍胖揍之事,耶律剌葛並不怎麼介意。
此番西攻朔州,這兩部死了不少人,包括很多不服迭剌部的刺頭。這些人死了,對迭剌部來說真算不得什麼壞事,甚至可能還有益處。
但考慮到得利最大的可能還是阿保機,剌葛又不怎麼開心了。
阿保機,實在太耀眼了,把兄弟們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