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朝建立時,法幣是什麼?
答桉是寶鈔和銅幣。
寶鈔這種紙幣,成為法幣地位大概是在金朝、南宋時期。
唐代固然有類似紙幣的東西,比如各藩鎮商人在長安賣完貨後,從進奏院那領個憑證,回本鎮後兌換銅幣,其實部分承擔了紙幣的職能,大背景是當時各藩鎮禁止銅錢出境。
北宋西南的四川,因為貴金屬的貴乏,一度出現了交子,也是一種類似紙幣的存在。
但這兩種貨幣,都不是唐代或宋代政府發行的法幣,這倆的法幣都只有一種:銅幣。
金代、南宋開風氣之先河,政府發行紙鈔。
貞元二年(1154),「戶部尚書蔡松年復鈔引法,遂制交鈔,與錢並用。」——金朝。
金國的紙幣叫「交鈔」,有10貫、5貫、3貫、2貫、1貫、700文、500文、300文、200文、100文10種面值——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發行「700文」這種奇怪的面值,讓我想起了某個假幣笑話……
那麼,金國發行的紙鈔有錨定物嗎?
一開始是有的。
當時規定,紙鈔可以兌換銅錢。兌換時收取一定費用,大概是1貫收15文。
有錨定物,紙幣幣值才能堅挺,不然就是廁紙,必然崩潰。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1),官府考察了四川交子的情況,決定發行紙幣「會子」,面值3貫、2貫、1貫,後來又增發500文、300文、200文三種。
南宋會子的錨定物是什麼?一開始宋高宗撥了200萬貫銅錢做準備金,後來發行量上來了,陸續追加了幾次準備金(金銀、銅錢)。
這點錢當然是不夠的,事實上他們也沒打算有多少準備金就發行多少紙鈔,發行紙鈔的直接原因就是解決軍費。
到南宋末年,市面上已經有6億多貫會子在流通,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
蒙古人來後,繼續用紙鈔。
為了維護紙鈔面值,他們吸取了金、宋的教訓,全面禁止金銀銅的流通、交易,徵稅時也收紙鈔,這多多少少有點效果。
但架不住濫發啊,最後還是成了廢紙,堅持的時間還不如金國、南宋。
明朝建立後,也發行紙鈔,曰「寶鈔」。
如果說金朝、南宋一開始還有點良心,假惺惺給紙鈔錨定物的話,那么元代、明代的紙鈔就很「神奇」了,沒有任何錨定物,想印多少印多少。
給官員發工資用紙鈔,政府採購用紙鈔……且沒有多少回收制度。
結果就是元代紙鈔破產,明代紙鈔破產。
這裡要為金國、南宋紙鈔說兩句「公道話」,這兩朝曾經多次努力挽回紙鈔信用,包括回收、抵稅等等,可見他們是有經濟概念的。
但元朝沒有做過多少努力,或者說努力程度不夠,我姑且認為蒙古人不懂。
明朝是漢人王朝,按理說應該懂,但給我的感覺,他們和蒙古人差不多。
金融制度全盤照抄,甚至比元朝還不在乎紙鈔貶值,沒做任何努力,朱元章還沒死,寶鈔幾乎就成廁紙了,堅持的時間比元朝還短。
按理來說,這是會極大損害明朝國力和政府信譽的,但他們就是這麼做了,我推翻了所有可能性後,只能認為——明朝人也不懂,他們就是機械照抄蒙古人,而不知其中危害。
朱元章這個人,性格很強勢,喜歡親自設計各種制度。
但他又缺乏頂層設計能力,在元朝的制度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修修補補,軍戶制度照抄了,金融制度也照抄了……
洪武紙鈔事實上惡性貶值之後,朱元章又停止製造銅錢……
艹,怎麼辦啊?老百姓沒辦法,只能自發尋找替代物。
於是乎,雖然寶鈔在政府層面依然是法幣,但民間實際上已經回到用貴金屬交易甚至以物易物的階段——明代官員一大缺德事就是拿寶鈔去嫖娼,妓女還不能不收這種法幣。
明英宗的時候,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弛禁白銀,規定白銀可以作為貨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