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趙頊的侍讀好啊,稍稍熬上幾年,就兩年來時光吧,馬上就能飛黃騰達。
但這是不可能的,王巨沒那資格。
不過兩人相視一笑,結束了這段比較愉快的對話。
小蘇果然又來了。
幾天後蘇轍無奈,萬事得講一個理兒,這件事他多少做得沒有理,況且竹紙雖是小道,工匠之藝,但它如果售價會比同等紙下降一半,確實對廣大讀書的士子有幫助。
於是在家中左思右想,得,俺們還是低頭吧。
因此重新寫了一篇賦,這次賦寫得很好了,雖然古文才是他拿長的,可才氣擺在哪兒,就是寫賦也不會差。
一篇頌揚竹紙的賦,四百來字,雖不長,可寫得花團簇簇,妙筆生輝。
蘇轍又帶著這個賦來到大盛客棧,來到王巨他們所住的院落里,在門口看著那兩首小令,停了下來。
好詞啊。
那是當然,這兩首小令即便在周邦彥留傳下來的幾百首詩詞當中,也算是頂尖的。
文人雖喜相輕,但未必是所有文人都是,如大小蘇,只要拿出東西,還會換來他們的尊重。
「難道我低看了這個小子,不對……」他想起來了。
於是走進去,第一句便問:「王巨,那本《橫渠對錄》是不是你與張子厚著的?」
「主要是我恩師所著,我在中間不過起了問一問的作用,蘇推官也讀過?」
「讀過。」
小蘇讀過,一是張載此時理論還有些模糊,二是體裁也不對,主要是王巨問,張載釋疑,因此還不能稱為儒學體系性的學籍,三是小蘇本身就有著才氣,這本書雖讓小蘇讀下去,但還沒有到讓小蘇佩服的地步。
不但小蘇,恐怕許多外州縣讀過這本書的學子,都沒有想到此王巨就是彼王巨,甚至還認為彼王巨乃是一個中年儒生呢。
所以小蘇未想起來。
但有了這本書,以及這兩首小令,某種程度上,能讓王巨與小蘇處在一種微妙的平等位置。
蘇轍將那首賦拿出來說道:「王小郎,以前那是某的錯,現在將功折罪,重寫了一篇賦文,你看看還行不行,若行,將那篇賦文更換了吧。」
俺也是一個要臉的人,丟不起那個人哪。
王巨接過來,看完了,說道:「這才是蘇推官寫的文字,好賦。」
「那能不能換?」蘇轍小心地說。
這個可能有些麻煩,首先得要重新雕板印刷,二是那些紙不知道有沒有全印完,若是全印完了,難道讓人家銷毀不成?
「能換。」
「會不會有損失?」
「再大的損失,也不及這篇妙文。」小蘇低頭了,那麼就得給他台階下,王巨又說道:「我馬上派人騎馬回延州,讓他們換下來。」
「那就好,那就好。」蘇轍擦了一把汗,不僅京城有人指點他,大哥寫信來罵他,父親不知從哪兒得知了,又罵他。
前一篇賦將他坑苦了。
「蘇推官,我有幾處不解的地方,能否賜教?」
以前有張載釋疑,甚至師徒兩個人共同解決疑難,不要看經學,不管好壞,它也能算是一門博大的學問,即便張載,也不敢說我百分之百就明白了。
甚至王巨的一些新思路,都能給張載時不時帶來啟發。
並不是程勘所想的那樣,王巨用了心機,用心機是必須的,若沒有心機,這個人豈不是白痴一個,但也要看對什麼人用心機。張載對他若父若師,王巨幹嘛用心機?
相處久了,一是感情,二也是王巨的悟性,沒有才情,張載豈能看重?
不過張載走了,就缺少能指導的人,王巨繼續學,就會有新的疑問產生。
小蘇來了,豈能放過。
於是王巨問,小蘇答。這也要有水平,如果王巨問的問題白痴無比,小蘇能連忙拂衣而去。
隨著王巨越問越深,小蘇也難住了,於是兩人不停地討論。實際最後不是王巨在請教,而是一種交流了。而且兩個人談話所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張得勝他們目瞪口呆。
羅曾不由苦笑道:「這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不知不覺,天色
第一一四章 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