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將經過原原本本講了一遍。
瓊娘在邊上聽著,忍不著不滿地說:「劉勝之,你也太誹謗官人了。」
「不得胡說,這是我教他這麼說的。」王巨道。不過提到了儒學,王巨想了想:「勝之,如果可能,你讓那邊的士子們想辦法重修一下儒學。」
「啊?」劉開驚訝一聲。
那邊有許多士子,多是連考不中沒有指望的舉子,甚至許多人連舉子都沒有得中,陸續被王巨派人聘請過去。不管什麼學,首先得會識字!識字的人越多,那邊文明才越快。
兩邊都是漢人,不過兩邊相比較,那邊文化水平確實很落後的,多是赤貧百姓,能有幾個知書識字的?就是識字的,也沒有什麼才子之流。
但想要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的文明,必須得有許多人知書識字,因此王巨對那邊的教育很重視,只是同樣教育,教育目標不同了。
然而重修儒學,這如何辦得到?
王巨想了想道:「就以我恩師的一些儒學觀念重新修著詮釋儒學,另外要著重一條,要突出對立互生互動的關係。」
劉開愣了一下,王巨所說的便是張載的關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溫大大改成了為往聖繼絕學,於是一起成了為往,每次寫,心裏面總是怪怪的),在王巨暗中派人宣揚下,現在幾乎成了宋朝家喻戶曉的四句名言。
不過這個對方互生互動是什麼東東?
「自漢武帝起,用法家的律法維護國家秩序,用儒家為表教化百姓,實際儒學自漢武光大後,已經偏離了它原來的真義。突出的只是尊尊,回報,而非是付出後的回報。如父子夫妻。夫子希望的是父母慈,子女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才樂意在父母年老時孝順,便能構成一代又一代溫馨的傳遞。夫唱婦和,夫唱的是婦喜歡的歌,婦才願意和夫的唱,家庭才能和睦,家和萬事興。因此《禮記.禮運》中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個夫義,就是我說的夫的所唱,婦聽。就是我說的婦的和。君仁,臣才會忠。臣愛民,民才擁戴官員。聽從官員的政令。」
「說得好啊。」劉開道。
宋朝有一些官員基本能做到這個臣愛民了,但不多,為何?大家想的不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而是尊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百姓嘴中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好了,官員是父母官,我是你們的父母,讓你們亡,你們不得不亡!
產生這種心態,還能愛民嗎?
「少保,我明白你用意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劉開說道。
「大約就是這個意思,但比這句話要複雜得多。簡潔地說付出的原因,就是為了回報。比如我做了好事,就是想要回報好名聲,與別人的感激。我賄賂官員,就想官員給我一些照顧,當然,這必須制訂律法嚴懲。因為他付之邪,所想回報更邪。我春天播下稻種,就是想秋天收穫大量稻穀。但我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就必須有義務在自己能力下,報答別人。這便是互動互生。當然,它還有更多層意思……」
就象天朝的道德標準,拾金不昧。
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這種高尚的情操?
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又如何推行這種道德標準?
結果呢,沒有推行起來,反而不敢扶跌倒的老太太,真的怕被勒索啊。而且執法的法官光明正大的責問,不是你碰倒的,你幹嘛要扶啊?你幹嘛要替她付醫療費啊?並且用這個莫明其妙的理由當成律法去判決!
於是沒有推行起來這種道德,反而道德越來越敗壞!
王巨不知道是誰帶頭推廣的拾金不昧,難道不知道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的故事嗎?那麼多精英,還不及兩千多年的一個古人!
不過王巨這個互生互動,認真詮釋起來十分複雜,可不是幫助人那麼簡單,它等於一下子將後來儒家的什麼尊尊推翻了一大半。
但因為是在海外,那邊現在就象一個初生的嬰兒,一片空白,王巨也不怕引起爭議。
劉開還在回味,王巨又說道:「再宣傳一下三
第676章 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