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姑姑家,姑姑已經準備好了迎接他們。
幾個娘家侄子一塊來看自己,張梁的姑姑很重視,把幾個兒女都叫了過來。
張梁的堂哥和張梁姑姑的感情不比張梁差。
大哥二哥他們小時候都是跟著姑姑長大的。
那個時候,二大爺自己一個人在琴島工作,年幼的兩個哥哥跟著二大娘在家。
當時張梁的姑姑還沒有出嫁,剛十一二歲,照看兩個侄子的任務自然落到張梁姑姑的身上。
兩個堂哥都是跟著姑姑長大的,感情自然不一般。
一家人圍著姑姑說話。
「姑,前段時間,從電視上知道咱們這邊淹了,我們就一直想回來看看!」
「沒事,你們都忙,不用擔心我!我都挺好的!
淹的不是我們這邊,我們這邊被趙河擋住了,水沒過來!」
「我姑父現在身體挺好的?」
「我身體挺好,前段時間還去爬崮山!我一口氣爬到山頂……」
堂哥堂嫂圍著姑姑姑父說話,張梁都沒有插嘴的空,就在一旁聽著。
「梁子,嘉嘉讓你費心了!自從去了你哪來,現在懂事多了!」小姐姐對張梁感謝道。
「小姐姐,你這話說的,咱姊妹倆還用說這些見外的話?
嘉嘉挺聰明,學東西很快!」張梁笑道。
「聰明是聰明,就是太淘!」小姐夫接話說道。
「男孩子,有幾個不淘的?」
「那是,你小時候就夠淘的!放著好好的路不走,非得爬牆,沿著牆頭走!」張梁的姑姑笑道。
「那是,那時候家裡的大黃狗,一見了梁子,就嚇的往桌子底下鑽!」姑父也笑著揭張梁的短。
「那時候不是小不懂事嘛!」張梁摸摸鼻子笑道。
張梁小時候,他們村里比較窮,村裡的老房子還有很多。
那種老房子都是用土做的,院牆也是土做的。
院牆都不高,也就一米多點。
張梁小時候淘氣,尤其是看了《海燈法師》《少林寺》等電影之後,學人家飛檐走壁,總喜歡爬到土牆上,沿著土牆走。
為這事,人家沒少找家裡去。
一家人說說笑笑,很溫馨,說著說著又說到了楊芮和孩子身上。
「小閨女怎麼樣?奶夠吃嗎?」
「挺好,能吃能睡!就是醒了不願意在床上躺著,得抱著才行!」
「那是你媽慣的!想抱孫子想了這麼多年,現在可不得抱過癮!
孩子抱慣了就這樣!」姑姑一語道破天機。
「還真是!我媽也不嫌累,依依一醒,就搶過,誰也不給!」張梁笑著點點頭。
「你們早點要二胎,兩個孩子一塊拉吧大!」
「知道,等明年吧!」張梁應著。
中午在姑家吃了中午飯才回家。
走的時候,張梁的姑姑給裝了十幾個「月兒」。
「月兒」是鳶都這邊的特色食品,又叫「念月兒」。
八月中秋分一半,棗餅層層,面鏤千花瓣。棗上插香香不斷,小兒對月聲聲念。亭亭火樹蒿燈轉,燈盡歸來,忙底分神饌。雪藕冰梨堆滿案,一家男女團圓宴。
這首詞說的就是「月兒」。
「月兒」的做法很簡單,和北方一些地方的花糕做法差不多。
底下用白面做一個底座,底座上面是用白面做成的花鳥魚獸,然後在這些花鳥魚獸的空隙處放上紅棗,上鍋蒸。
當然那是以前,以前窮,紅棗只能是點綴,現在蒸的「月兒」底座裡面包裹的都是大紅棗。
「月兒」張梁還是很小的時候,家裡做過,後來家裡生活條件好了,就不再做「月兒」。
也就這幾年,國家重視傳統文化,「月兒」又出現在了中秋節的餐桌上。
「月兒」最早以前,其實就是家裡窮,吃不起月餅,拿白面加點紅棗,做成月餅的形狀哄孩子的。
後來慢慢的發展成了一種習俗,八月十五蒸「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