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最終診斷 > 601.不急慢慢來

601.不急慢慢來

    測試廣告1

    兩天太忙了,今天手術沒怎麼斷過,現在回家,人累癱了。筆神閣 bishenge.com明天保二爭三,爭取三更

    人造子宮,將來會是舊有社會結構和新生科學技術的矛盾時代

    過去幾十年,國際幹細胞研究協會對實驗室培育人類胚胎,有時間長度限制:不能超過受精後的兩周。

    2021年5月底,該協會表示,將放寬「14天規定」,逐案考慮培養人類胚胎的研究,該在何時必須停止實驗。

    「醫學界」就此發布解讀《人類胚胎體外研究將突破「14天規則」,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發布新指南》。有網友留言稱,「14天規定」取消後,「人造子宮」研究或將不再受限,「預示著工業化生育時代正在加速向我們而來」。

    這不是第一次由熱議胚胎體外研究,引申到對「人造子宮」的關注。

    旨在用可視化方式呈現科技進步的國際組織、荷蘭「下一個自然網絡」於2017年推出《人造子宮:時間軸》專題,收錄大量作品、影像資料、實物或模型。包括史上首個保溫箱、首個試管嬰兒,首本關於「人造子宮」的書籍和首份「人造子宮」專利圖等。

    2021年3月,《自然》接連公布3項研究成果。包括體外成功培育小鼠胚胎,使之發育到11天,相當於5個月人類胎兒的階段。以及,在實驗室條件下,於人類歷史上首次用非生殖細胞的人體細胞,構建出完整的人造人囊胚樣模型。

    隨後,《自然》官網收到諸多留言。被問及較多的是:這是否意味著即將實現「人造生命」?鑽研近百年的「人造子宮」會隨之從科幻走向現實嗎?

    1537年,醫生、哲學家帕拉塞爾蘇斯在《自然之路》中這樣描述「煉金士造人術」:把男人的**和腐爛的馬糞,裝進密閉的燒瓶里。約40天,會有肉眼可見、能自主移動的小東西被孵育出來。之後用人血餵養,他們就能長成小矮人。

    關於「人造子宮」的構想,最早能追溯到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霍爾丹。1923年,他做主題演講稱:「到1951年,將有可能實現完全的體外孕育;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而生。」

    在這一場演講中,有人提到美國紐約康尼島的「全世界都愛寶寶」展覽。

    1903-1943年,數以十萬計的遊客參觀該秀。展廳里陳列著「孵育兒之父」「孵育兒醫師」馬丁·康尼引進的最新款保溫箱,和一個個掙扎著要活下去的早產兒。一根源源不斷有外部熱水通過的管道,被安置在保溫箱下方,保持箱內恆溫。另一根管道連接到建築物外面,經過多層過濾,給箱內提供新鮮空氣。


    康尼醫生通過收門票,維護保溫箱,照顧、餵養早產兒,以及支付相關工作人員薪資。有媒體評述,在美國不願意管早產兒死活的40年裡,康尼醫生至少挽救6500名早產兒的生命,成活率達85%。「保溫箱就是早產兒的『人造子宮』。」

    「孵育兒醫師」馬丁·康尼和他的保溫箱。

    但,一個供應循環熱水的保溫箱,和子宮相差甚遠。人類子宮在胚胎孕育過程中,不僅要維持恆定溫度,還要通過臍帶和胎盤,為胎兒提供氧氣、營養、激素,將胎兒產生的代謝廢物運出去。

    到1955年,「人造子宮」被具象化。美國國家專利局批准伊曼紐爾·格林伯格等人設計的「人造子宮」專利圖。按圖顯示,「人造子宮」系統包含一個裝有羊水的胎兒罐、連接臍帶的機器、一台血泵、人工腎和熱水器等。

    1996年,日本東京順天堂大學的桑原佑樹團隊按圖索驥,做出「人造子宮」,還加以改進。

    其「人造子宮」系統使用體外膜式氧合器,相當於人工肺、人工心臟和人工腎的集成。研究團隊將之和胎兒羊羔的臍帶血管連接,建立體外循環。同時,在「人造子宮」內注入體外循環的溶液和人工羊水,並保持在適宜溫度。

    團隊通過剖腹產,取出正常發育4個月的胎兒羔羊。此時,胎兒羔羊的體重已達到出生時體重的60%-70%。胎兒羔羊在「人造子宮」中,活了約3周。由於一些技術問題,該系統的體外循環出現故障,實驗終止。多數胎兒羔羊因循環系統衰竭而死亡。少數活下來的幾隻被發現有畸形或肺部併發症。

    學界稱桑原佑樹是「人造子宮」動物實驗者「奠基人」。其研究更是觸動《科學美國人》雜誌於2000年推出《我們未來的仿生學》專刊,「人造子宮」研製成功,被列為「2010年-2020年可能出現的生物革新」。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劉江勤在其《人造子宮是怎麼回事?》一文中寫道,「人造子宮」包含兩個概念。一是ectogensis,指「人造子宮」完全替代母親子宮的功能,胎兒從受精卵開始就在母親子宮外生長。

    另一個是ectogestation,指「人造子宮」部分替代母親子宮的功能,胎兒的某個階段在母親的子宮外生長。這被視為模擬子宮的「高級版育兒箱」。

    從概念可知,上述日本研究屬於ectogestation。桑原佑樹評價自己的研究成果稱:「毫無疑問,未成熟胎兒的最理想生長環境是母親的子宮。但如果這項技術能挽救早產兒生命,希望它能最終應用於人類。」

    沿著這一思路,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通過剖腹產,創紀錄地讓8隻平均110天大的超早產胎兒羔羊,在「人造子宮」里健康生存4周。此時的胎兒羔羊相當於妊娠23-24周的人類早產兒,是人類嬰兒可以出生的最早時刻。

    該「人造子宮」系統是一個充滿羊水、無菌、溫度適宜、封閉的「塑膠袋」,能通過臍帶連接氧氣。當研究人員將其從「人造子宮」中取出時,小羊們的出生反應與自然分娩的羊羔幾無差異。僅部分小羊出現輕微肺部炎症。1年後,8隻小羊總體活潑、健康。

    站在費城兒童醫院的「肩膀」上,2019年3月,澳大利亞和日本聯合團隊也成功挑戰早產兒的「生存邊界」。其實驗所用羔羊胎兒相當於24周大的人類嬰兒,其肺部發育剛基本成型。

    近年來,多國提供科研政策,支持「人造子宮」研究,並取得一定進展。其中,歐盟的「地平線2020計劃」,於2019年10月,獲得290萬歐元撥款。全球最大的「人造子宮」研究團隊負責人、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奎德·歐領銜該項目。

    「我們的『人造子宮』不僅是個塑膠袋或塑料盒。它是人類子宮的體外版,將具備孕育人類胎兒的所有條件。」奎德·歐說,其團隊研發系統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



601.不急慢慢來  
號西風推薦:  十九世紀就醫指南  
隨機推薦:  神秘支配者  開局簽到荒古聖體  聯盟之從妖姬輔助開始  西遊: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重生之世界首富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最終診斷"
360搜"最終診斷"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