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一個很硬氣的國朝,至少在國格上素來如此。
比如燕軍第一將,靖難第一功的淇國公丘福,率領十多騎兵出塞被埋伏,在臚朐河全軍覆沒,被俘後不從,韃靼將丘福斬首,朱棣自此開始了親征草原。
瓦剌人帶著皇帝兵臨京師城下,大明寧願換個皇帝,也要擊退敵人,並且要回了太上皇明英宗。
但大明在隆慶二年議和了,這種死鴨子嘴硬的骨氣,就被打斷了。
而參與議和的有張居正、高拱、王崇古、楊博等人,就是讓大明變的如此軟弱的罪魁禍首,俺答汗老了,議和之後再無攻伐大明的能力,但大明寧肯勝之不武,也要大軍出塞,擊破板升。
只有俺答汗死了,大明所有人,包括皇帝首輔次輔將軍們,才能體面。
正是因為如此,譚綸、梁夢龍、潘季馴才一直積極鼓譟復套之事,因為他們知道大明從上到下所有人都需要河套,哪怕是為了體面,哪怕是嘉靖年間首輔夏言因為復套之言被殺,復套之言,依舊是絡繹不絕,前赴後繼。
譚綸在臨走前,知道了大明在河套設立了綏遠,了無遺憾,潘季馴領了聖旨和千萬兩白銀前往河套,主要是為了煤炭和銅山、銀山。
大明老了,少了幾分年輕氣盛,多了幾分圓滑世故,比如最近王崇古搞的迂迴路線,張居正選擇了認同,並放心的將這種迂迴路線徹底交給了王崇古。
張居正素來重視循吏,他是那種唯結果論的忠實擁躉,能做成,不顧什麼方法方式。
大明皇帝要求的是徹底還田,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將大明再次耕犁一遍,也必須進行,現在做不了,日後生產力提高也必須做,蒸汽機已經開始咆哮,工業化的進程已經一腳踹開了大門,那必須徹底還田釋放生產力,增加人口,增加工匠人數,這是工業化的必然進程。
張居正反覆勸諫,拿出了妥協還田疏,三個進程,即便是做到額田的地步,也不過是封建改良主義,鼓勵原來的鄉賢縉紳成為工坊主,將獲利更低的生產資料土地,以更加穩妥的、溫和的方式,還給百姓,所以這叫做還田。
而王崇古則在極力反對的過程中,拿出了一個迂迴妥協的還田疏,以各種陰謀詭計的方式,坑蒙拐騙的引誘遮奢戶,完成部分還田,甚至連封建改良主義都算不上,頂多算是封建皇帝擁躉,為了更多的工匠,進行的一次生產關係改變的嘗試。
即便是如此,就已經讓人足夠的驚心動魄了。
朱翊鈞剛剛送走了潘季馴,1100萬兩銀子,潘季馴帶走了兩百萬銀,剩下的將會在半年內逐步運抵大歸化城,工部吏部兵部遣官營建大同到歸化、歸化到五原府、朔方府(今鄂爾多斯)等地馳道。
值得注意的是,勝州露天採煤廠已經投入使用,臥馬崗因為需要通過大漠的馳道,所以沒有什麼動作。
戚繼光弄了五千名俘虜,在勝州開山修路,鋪設了一條石子路,已經營建好了部分的官舍,開採所用的各種鐵器已經開始動工,五千人的露天煤場,開採效率開始快速提升,這些俘虜都是漢兒,現在要在煤場服勞役五年,才能獲得自由身。
朱翊鈞對勝州採煤場的進程,出乎意料,戚繼光會打仗,朱翊鈞知道,戚繼光會種地,朱翊鈞知道,戚繼光會開礦,朱翊鈞也知道,但開的這麼快,實在是出乎朱翊鈞的意料之外!
西山煤局都沒這麼快的!
什麼時候濃眉大眼的戚繼光,對開礦之事如此熟稔了?
為了解開疑惑,朱翊鈞寫信到了前線,戚繼光的回信,也說的很清楚,當初他在浙江招募的客兵,大半都是礦工,開礦那是老手藝了。
在戚繼光眼裡,礦工窯民工匠,都是一等一的兵源,其次是鄉野,最次的便是城裡人,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里直接明說了:自選鄉野民丁。
城裡人不能用,城裡人吃不了苦還意見大擾亂軍心;喜歡花拳繡腿的不能用,套路只能耍帥不能殺敵;做過吏員公職不能用,因為他們就知道投機取巧,可勁兒的鑽營。
大明堂堂大將軍戚帥,也是個老陰陽人了,偶爾也會提到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打起仗來悍不畏死。
這倒是真的,朱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