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歷史上的帝國雙臂、絕代雙驕之一的衛青,已經開始朝著人生巔峰而前進。
而在數千里外的河南地,一場結局早已註定,卻也註定慘烈的大戰,真隨著一面城牆拔地而起,而逐漸臨近。
——博望城,已經正式動工起建。
按照少府的預案,博望城一如中原城邑,四四方方,各正對東南西北;
城東西十里,南北六里,內部可容納軍屬一萬戶。
城外,於城東、城西各設兵營,分別入主五千常備戍邊卒。
至於城中,將來便會是這一萬朔方戍邊卒,所對應的一萬戍邊家庭。
有點像後世的軍戶;
但不同於那世襲罔替,躲都躲不掉的軍戶制,博望城這種模式,更像是秦時移民實邊,以消化新服之地的政策。
——現如今的南越王趙佗,便是這個政策下的產物。
曾幾何時,趙佗奉始皇之令,以副官身份隨主將任囂,率足足五十萬『大軍』南下;
這裡的五十萬大軍,自然不會是五十萬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精銳,而是五十萬接受過基本軍事訓練,卻大都沒有上過戰場的老秦良家子。
這五十萬人到達嶺南,並為秦開疆拓土之後,既沒有功成而歸、班師回朝,也沒有回到原籍,而是就地留守,成為了秦庭遷往嶺南地區的第一批移民。
平日裡,這些人也種地勞作,過著尋常農戶一般的生活。
有事時,他們卻也能隨時發揮老秦人的光榮傳統:扛起鋤頭便是農,拿起長戈便是兵!
後世人常說:秦之亡,恰恰是其制度過於先進,導致嚴重不符合時代背景、文明進程,以至於『步子跨的太大扯到了蛋』;
從當年,秦對嶺南之地的開發方式,其實就不難看出這一點。
——趙佗帶著那五十萬人,在嶺南地區的開發,不就是後世新時代,華夏文明依舊在用的生產建設兵團嘛!
兩千多年後,新華夏依舊還能撿起來用,甚至還能發揮相當效果的制度,放在這兩千多年前的時代,能不『扯到蛋』嘛
至於如今,劉榮決定在博望城駐紮的兩部都尉,有別於後世朱明時的軍戶,以及新時代兵團的,則是相較於後二者,將來長期駐守博望城的這兩部都尉,重心更多還是在軍事上,而非農業生產、建設之上。
——原則上,長安朝堂不會完全切斷對博望城的後勤、輜重輸送。
該給的軍糧半點不少,還是會發放到將士們手中。
唯一的區別在於:其他部隊的將士領了軍糧,就可以安安心心打仗,非但不用擔心自己吃不飽肚子、會餓著肚子上戰場,甚至還能有餘力照應家裡。
而博望城這兩部都尉,則是在領了軍糧之後,可以安心的完成上級下達的軍事任務:種地。
沒錯;
對於博望城這兩部都尉而言,種地,並非生活所迫,而是軍事任務!
原因也很簡單:華夏民族的血脈,始終帶有『能種地的地方才能生存』的認知。
劉榮要做的,就是通過軍事命令,來借這兩部都尉將士告訴天下人:河套,是能種地的;
而對華夏人而言,能種地,自便意味著能生存。
如此一來,日後無論是長安朝堂決定向朔方郡移民實邊,還是對博望城加派類似的『耕戰』兵團,阻力都會小很多。
至於將士們在博望城附近開荒,所得的田畝和作物收穫,劉榮也十分大方:田,誰開墾算誰的;
糧,誰種出來算誰的。
換而言之,『種地』這一項軍事任務,非但能為博望城守軍將士帶來穩定的副業收入,甚至還能讓他們輕而易舉之間,便置辦下相當不菲的田產。
固然,河套地區並不太適合種地。
準確的說,是相較於開荒耕作,這片土地,更適合畜牧業的發展。
但沒關係;
劉榮願意付出這麼些許代價,拿出河套3-5個百分點的土地,來吸引天下人前往、定居。
這,也正是博望城存在的
第321章 鬥智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