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孟九嫂今日旗開得勝,但返家之後,依然是將那支「武陵筆」尋了出來,打算著擇日親自送給王妃,又因「夙願得償」,心情格外愉悅,竟交待婢女們啟開一瓮自釀的美酒,不等丈夫與長輩們議事外畢回到居院,她倒一個人自斟自飲起來。
月上梢頭,夜色逐漸漆深,孟飛笛方才歸來,遠遠便見亭內風燈晃映,他的妻子雙靨飛紅,斜靠著一把梨木憑几,甚是慵懶的姿態。
仿佛有一陣清風直入心窩,恬爽滌盪,遍體空靈,飛笛君便連步伐都輕快了幾分,過去往妻子身邊一坐,只將碗中余酒一飲而盡,微笑說道:「拙拙今日興致倒好。」
「賺了王妃一幅畫作,自然是意外之喜,又能將阿兄所制武陵筆送予王妃,這又是一喜。」
孟飛笛便有些怨念了:「武陵筆我求了許久,也不能求得拙拙割愛。」
說這「武陵筆」,便是在長安都甚大名氣,只不過許多士人都求而不得。
太原袁雖是名門大姓,然而家境早在幾代之前便已衰落,這一族的子弟,雖多習經史才華甚佳,奈何隨著官制腐壞,漸漸難得高官實權,又不善經營庶務,僅靠著粟田收成,自然是沒法享受豪侈的生活,孟九嫂並非嫡宗女,其父只是嫡系分支,又從祖父開始,仕進便不平順,她的父親雖然才高八斗,奈何同樣不諳眼下官場規則,甚至未能考取進士,後來還是通過文學優贍科方得出身,在翰林院「供奉」了幾年,越發厭惡官場惡俗,於是辭了官,只潛心著書評釋。
孟九嫂的兄長袁約,素喜魏晉名士之風,更加不耐宦場官升,便連科舉都不應,眼下只是白身,卻不但丹青絕妙,又愛琢磨雕硯制筆,他自號武陵居士,故所制之筆便以武陵為名,只贈知己,而從不用制筆謀利,所以凡人一筆難求,便是孟飛笛這個妹夫,居然都不被袁約放在眼裡。
孟飛笛沒了辦法,知道妻子嫁妝中有支武陵筆,軟磨硬泡數載,袁氏卻不答應,眼下聽說竟送給了王妃,孟飛笛又怎不悻悻。
「九郎也知道阿兄脾性,未得阿兄許可,我也不敢將他制筆轉贈。」袁氏笑道:「阿兄收藏那幅《詠懷》,上有王妃早年注評,阿兄大為讚賞王妃識見,雖不曾謀面,卻引為神交,方允我轉贈制筆。」
孟飛笛長嘆:「罷了罷了,也怪我當年不知舅兄喜好,甫一面見,贈禮便觸犯舅兄,雖後來多番奉迎,更讓舅兄不齒。」
那時孟飛笛被逼無奈下才娶了袁氏為妻,三朝回門時,為袁約準備的禮品便沒有多麼盡心,送了一卷名家謄寫《禮經》,不想袁約最惡人為制定禮法,這下他便將舅兄得罪死了,無論怎麼挽回,都沒有半點效果。
「也是阿兄性情古怪,要說來,王妃也算涉身政宦,可阿兄卻堅信王妃是逼於無奈,骨子裡必對儒術不以為然,與他一般,實際推崇玄學。」袁氏也連連搖頭:「阿兄之思維,一貫非世人能夠理解。」
忽然又轉了話題,不無興奮地說道王妃答應讓她協助公務的事。
妻子滔滔不絕,丈夫卻滿心無奈。
「拙拙真不願與我同往雲州?」
「我便是去了,不過也只能用心內宅事務,雲州現下百廢待興,九郎初往,怕是連固定住宅都沒有,僅是衣食之事,婢女服侍即可,九郎總不至於為婢女分心,可我要是去了,住得不好,吃得不飽,哪樣不得九郎關照?豈非成了累贅?莫如留在晉陽,一來子女還小,我不舍與他們分離,二來又能助益新政甚至軍防,機遇難得,就算其實得不到多少利益,可有這不同尋常經歷,也不枉活此一世了。」
瞧見妻子神采飛揚的模樣,孟飛笛心中那些微愁郁也便消散了。
他想起洞房花燭夜,見洗去濃妝的新娘其貌不揚,心中越生疏遠之意,席地獨臥,甚至一聲未吭,次日酒醒,方覺自己有些過份,愧疚之餘,又大為尷尬,越發不知該怎麼與新婚妻子相處,又擔心她因為哀傷,認親上茶時會失態露出悲容,那麼必定會遭親長們責備。
不想新娘卻像什麼事都沒發,落落大方。
他鬆了口氣,然而仍然沒辦法對一個陌生女子產生親近之情。
約過了半年吧,夫妻二人非但沒有同床共枕,甚至連交談都沒有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