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居然跟顧青聊起了「國法」,莫名有點可笑。
事實上破壞國法最多的人就是李隆基。君王的意志向來是駕凌於律法之上的,帝王術平衡朝局,而「平衡」二字從來不問黑白善惡,與律法是絕對有衝突的。
在君權絕對大於臣權的這個年代,唯一能制衡帝王權力的,是朝野的輿論。
這也是顧青為何匆忙趕回長安,搶在朝野議論四起之前向李隆基請罪的原因。殺刺史一案若被朝野盡知,當滿朝文武的輿論都說要殺顧青時,李隆基也無法保住他了。
但是如果李隆基在輿論之前做出處置,那麼議論聲再大也沒關係,已經處罰過顧青了,李隆基不可能再處罰第二次,帝王的面子和權威很重要。
「臣有罪,臣甘願受罰。」顧青跪在李隆基面前,認罪的態度特別端正。
李隆基瞪著顧青,真的好想一腳將這豎子踹進龍池裡餵魚。
理由或許正義,但做法卻是大逆,若被有心人拿來渲染一番,朝堂又是一陣風浪。
顧青畢竟救過李隆基的性命,而且又是個有才華同時與世無爭的性子,李隆基心性再涼薄寡恩,也不忍心對顧青施以重罰。
再說,自李林甫逝後,朝堂正是勢力新舊交替的敏感時期,李隆基一直苦於沒有用得順手的臣子,恰在這時顧青救了他的命,從淵源和患難經歷來說,顧青在李隆基心裡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他原打算重用顧青的,誰知道顧青竟闖下了如此大禍。
「顧青,你平日不是衝動的人,為何竟犯下如此大罪?斬殺四品刺史,朕都不知如何為你開脫,此事若被朝中御史得知,參劾你的奏疏恐怕會堆積如山,你告訴朕,朕該拿你怎麼辦?」李隆基搖頭嘆息。
顧青垂頭道:「臣知罪,不論陛下如何發落臣,臣毫無怨言。」
楊貴妃上前挽住李隆基的胳膊,輕聲央求道:「陛下,顧青此舉雖說衝動了些,可他畢竟占住了道理呀,那個商州刺史太壞了,顧青不顧自己的前程性命堅持為親衛報仇,恰好證明顧青是個重情義之人,他是個善良又仁義的孩子,這樣的臣子能為陛下所用,妾都為陛下高興,您若對顧青處罰太重,未免傷了天下善良人的心……」
白玉般的手臂搖晃著李隆基的胳膊,楊貴妃撒嬌道:「三郎,妾離鄉多年,長安城裡只有顧青這麼一個小同鄉,您若重罰了他,妾也會傷心的……」
說完楊貴妃抽噎幾下,眼眶一紅,頓時泫然欲泣。
李隆基哭笑不得:「娘子,國法無情,與私交無關,朕縱是天子也要顧忌天下悠悠眾口,顧青犯了如此大罪,朕若輕輕揭過,如何面對朝堂諸多臣子?他們的眼睛可都盯著朕呢。」
楊貴妃耍起了小脾氣,泣道:「那個刺史本就該死,若顧青不殺他,而是將他的罪證呈給陛下,陛下也會下旨殺了他的,顧青不過是提前做了這件事而已,他何錯之有?殺了個壞人而已,何必興師動眾?」
李隆基搖頭苦笑,卻也不與她爭辯。看來李隆基這把年紀沒白活,他已學會了不要跟女人講道理,否則就算在邏輯上打敗了她,但在感情里他會一敗塗地。
「娘子,此事朕很為難……」李隆基無可奈何地試圖安撫楊貴妃。
楊貴妃哼了一聲,扭過身子不理他。
旁邊沉默許久的萬春公主終於說話了:「父皇以仁孝治國,聖賢的道理廣布天下,為的是教化民心向善,顧青錯在失了法理,但他的一腔義勇卻是沒錯的,父皇若嚴懲顧青,那麼天下人若知此事前因後果,往後見善而無視,見義而不為,民間仁善道義盡喪,留著大唐的法理有何用呢?」
「女兒以為,父皇治下這煌煌大唐盛世,所謂『盛世』,不在富足,不在兵威,而在民心所歸,在仁義之行,君聖臣賢民善,是謂『盛世』。顧青所為有錯,但不宜重罰,否則父皇維護了法理,卻失了仁義,弊大於利,父皇不可不察。」
顧青頗覺意外地看了她一眼,目光充滿感激。
沒想到這個看似刁蠻無禮的公主居然會說出如此一番大道理,更沒想到她居然會幫他求情。
此刻萬春的形象在顧青心裡忽然高大偉岸起來,典型的白富美女神形象,「白富美」三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